常见问题
南宫NG28官网设计了金城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的建筑大师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南宫NG28官网设计了金城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的建筑大师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上海街头的邬达克建筑令人流连驻足,与这位欧洲建筑师同时期的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作品也是上海的珍贵之景。昨天,上海久事美术馆群落内开幕的“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特展”,以这位建筑界泰斗一生中两次重要经历为主题的手稿、画作,展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迈向现代性的思想与理念。
童寯是第一代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中国人,与梁思成同窗,梁、童、杨廷宝、刘敦桢并称“建筑四杰”。1931年,童寯受同学赵深、陈植之邀南下上海。三人合组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私人事务所,在申城主持设计了大上海大戏院、金城大戏院、数幢公寓。童寯利用假日,独自完成了江南200多处园林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写就了他第一部重要的著作《江南园林志》,在这部近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对于上海的豫园、也是园等等测绘图细致严整。这次的展览“东南园墅”之名,则取自童寯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东南园墅》的最后校订,此书用全英文写成,起初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因而对园林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西园林比较,都有简洁生动的论述。
在久事美术馆展出的“西行画录”部分,大多数为水彩画,是1930年童寯远赴欧洲的游学与考察时,通过画笔记录下的传统建筑和勃然兴发的现代建筑。水彩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记录下绘制对象的色彩南宫NG28官网,在匆匆的旅程间歇中,绘画色彩绝不能复杂,而要简单,低调,如中国画般“用墨写青山红树”。在所有的色彩中,童寯最爱用赭石,这或许是因为欧洲大多数建筑都由砖石构成,在阳光下呈现出的就是色彩深浅不一的赭石。
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四个月的欧洲旅行对童寯的作用,比如金城大戏院建筑的流线感,轻松奔放的姿态,与古典主义的传统和拘束不尽相同,就可以在童寯以斯图加特一栋百货大楼为主题的铅笔素描中找到影子。1933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金城大戏院唱响,并迅速传播。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童寯的另一个重要作品——大上海大戏院又是如此摩登,它的表达方式不是以繁琐精细取胜,而是用“光”,那是一个“发光”的建筑,十根挺立在大戏院外立面的白色立柱,一到夜间在照射灯的映衬下,散发出柔和又动人心扉的光芒,照亮了背后的整栋建筑,整个区域的环境也随之从黑暗中跳跃而来。可以想象,每当夜晚降临,人们一路从周遭的陋巷、拥挤的居住空间南宫NG28官网、街角残破的灯光中走出,突然走到望着这座发光的殿堂时的梦幻之感。“建筑仿佛是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为城市为社会提供不断进化的基础。” 同为建筑师的童寯之孙、策展人童明说。
沿着北京西路步行几百米,在久事艺术沙龙里的“东南园墅”部分,童明以园林的空间形式去呈现一个关于“园林”的展览。展厅门口以薄纱的隔离效果制造了江南园林烟雨笼罩的视觉感受,也暗喻了园林并非一目了然的曲折之美,内里,通过木架与薄纱搭建,造出折廊、庭院、门洞,穿过一扇扇形状各异的月门,便进入了一个个不同的展览主题。观众在这座精确与展览内容结合的室内“园林”里,首次看到童寯先生在近一百年前为江南园林留下的宝贵研究资料,走进一个闪烁着“胜景”的园林世界。
展览展示的200多座园林的资料照片,其中的120多座已消失在战火和家族变故的沧桑中南宫NG28官网,池塘、叠山、回廊……无从觅处。“一座园林的维护成本之高,所费心思之多,常常令人不堪重负。园林中的植物也很脆弱,一棵树十天不浇水,就枯萎了,一座园林二三十年不作维护,成为废墟也就不足为怪。”童寯说,园林的底色是由传统诗词筑构的,由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园林之于传统生活方式就像树木之于生长的土壤般重要。其实,自20世纪初,园林就已退化萎缩,拆除荒芜,正是这个起因,童寯才开始进行江南园林的研究,为造园——这项国宝级技能留下影痕。(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此次展览“东南园墅”部分所在之处北京东路230号,就是童寯在上海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建筑项目——浙江兴业银行。因为20世纪二十年代末发生的金融危机,工期计划不得不延长,经历了7、8年才最终完工,可以看见,原本设计图纸中气势恢宏的十层楼房,最终只盖了五层,华盖事务所迁入了其中的526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宁波路一带汇聚了大量民族资本,是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体现。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当时被视作民族资本崛起的象征,在看多了外滩的西洋古典建筑之后,这幢五层楼的中国建筑师作品尤为显得线条简洁明朗。
上海,是童寯的崛起之地,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一代建筑大师落户于此,在短短的几年中就绽放出自身的才华,重要作品比比皆是,作为中国建筑师,他在推动中国建筑融入世界、构建自身的现代性方面意义非凡。时光流转,风云变幻,北京东路230号久事艺术沙龙已成为上海的新文艺新地标,在这里办这样一个展览,也是一位建筑师的心愿所归。(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