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南宫28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十篇
南宫28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十篇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在城市规划及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将从概念和案例两方面来初步探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
在中国,景观一词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当时主要是作为一个地理学的名词。在丁圆的《景观设计概论》中指出: “景观( Landscape) 指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是从创意的角度来看,现代景观创意设计的定义则更为具体,主要指通过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进行创意化设计,从而获得与原有的景致所不一样的效果。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
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 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 年ASLA 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 m 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如图1 所示。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
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
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
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
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 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
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
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 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
总之,景观设计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并涉及多种学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具体的分类则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类。此外,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铺装、水景与植物等要素也非常重要,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在这些设计要素上进行相关的创意化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可给整体景观设计带来不同的效果和风格。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随之开始对绿化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加强了注意力。目前,城市绿化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其设计又存在着不同,这是因为绿色景观在规划设计时不注重树种的选择,导致城市园林缺乏绿化特色。因此,笔者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绿化树种进行了相应的规划。
黄山市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属于我国园林区划的第6区,此地区是落叶、阔叶、常绿林区,因为其是盆地地形,所以,在水汽的作用之下,冬季不寒冷,夏季较为炎热,适合很多植物生长。
此地位于中带北边,有着充足的热量、光能、雨量等,气候非常的温和。月、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3.8℃、16.3℃;年均日照可达1931小时;年均降水量可达1680mm,全年有237天为无霜期,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以西南风为主。
其一,建设园林绿化景观可以促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小区变得优美,并且还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站在精神需求的角度来讲,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形态,在具体生活中满足人们的需要。其二,从现实角度观看园林绿化,它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改善作用,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合理配置城市中的植物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对空气湿度和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其三,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一定要融入服务意识,将地域和人文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宣扬优秀文化。同时,在对园林进行设计过程中,应该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角度着手,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寻园林景观的个性化差别,之后对其进行组合和创新。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实地考察当地的地势环境、土壤性质等,并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这不但节约建筑成本,还创造出更自然的绿色景观。在起伏多变的地形基础上可以构建出起伏、清晰的建筑物;对土壤的性质,可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进行多样化配置的植物,将他们进行合理配置,让它们四季具有不同的变化,展现其独特的观赏价值。
园林景观的设计,并不只是进行平面栽植,其会涉及到很多的元素,例如:路灯、围墙、树木、栅栏、草坪等。在景观设计时,不能违背植物生长特性,要根据地势情况,合理搭配所有元素,实施立体化设计,希望能够创建出立体化景观。
目前,城市园林在设计园林景观过程中,大部分会设计假山、凉亭、草坪等,导致很多的景观具有相似性,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园林设计人员拥有开阔的思路和视野,多方面结合打造新型园林景观。
其一,构建公园绿地时,一定突显其鲜明的个性特点,绿化面积一定要高于70%。其中树木的配置比例为:乔木、灌木、草坪通常按照3:1:1的比例进行规划设计;落叶树与常绿树通常按照2:3的比例设计。按照此比例对公园绿地进行设计,使植物造景更具层次感,景组间存在一定规律,功能体现较为明确。
其二,在设计道路绿地时,针对那些老城区地段一定要改造旧建筑物,扩宽道路。在新城区要在街道的一侧建设绿地公园,另外一侧搭配高档次的建筑物,明确区分其功能。对道路的中间点、轴线处、视线转折点进行艺术处理。其树木按以下比例进行设计:乔木、灌木、草坪和花草的通常种植比例为8:1:1;落叶树与常绿树东西栽种比例为4:1,南北方向的栽种比例为1:1。按照此比例对道路树木进行设计,会构成空间景观模式,让人不论是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能够感受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其三,在设计滨水绿地时,要根据不同地段进行合理建设。增加园林的树木、花草种类,还可以沿江开设1~2m的公园小道,让人们能够观赏到山水风光。想要突显出滨江公园沿岸景观,还可以在水上增设游艇,在岸边布置文化活动场所,旅游设施等,让居民能够感受江南居民所独有的特色。
公园景观绿化建设是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推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实现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过程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是确保公园景观发挥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保障。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施工准备工作目的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对施工方案图纸进行实际考察与审核,保证施工方案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其次,对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做好施工工作的技术保证,使施工管理人员明确施工目标与责任,施工技术人员熟悉施工流程与技术要求;再次,做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符合施工技术要求,为公园景观建设施工工作做好物质保障;最后,做好施工设备的准备,施工设备作为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动力设备,设备性能良好与否对公园景观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做好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公园景观建设质量,发挥公园景观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而提高城市人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绿化率。
公园景观施工技术准备是指项目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要与施工方案图纸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将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对,对与实际施工条件不符合的部分,要及时进行施工方案图纸的调整和修改,以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确保施工质量。为确保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将施工方案设计理念落实到现实中,施工图纸设计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保证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目标、施工流程、施工技术要点等有明确的概念吗,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技术不明确从而出现质量问题。此外,公园景观施工过程中也要与施工方案设计人员进行实时沟通,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是施工过程的实践者,做好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调配工作是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施工管理人员应选择具有公园景观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保证施工管理人员能明确公园景观施工流程和管理重点,合理把握施工进度,保证施工现场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为公园景观施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的选择也是要优先选择具有公园景观施工经验的工作人员,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得到实施与落实,在施工工作开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与施工工作相关的培训以及施工技术交底,确保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目的、施工流程与施工关键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确保公园景观施工质量。
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材料包括土建材料例如水泥与混凝土等、给排水材料如排水管道等、电气照明材料如照明设备等以及景观绿化材料。作为公园景观绿化施工的基础,施工材料的管理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施工材料的数量管理是指在公园景观绿化施工预算阶段,根据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设计与施工实际情况,对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施工材料种类以及数量进行计划预算,并提前联系材料供应商,保证材料供应符合施工需求,避免施工材料不能满足施工实际需要现象的发生。施工材料的质量则是指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要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保证施工材料性能符合工程施工对材料的性能要求,确保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以及公园开放后景观的实际使用性能的实现。
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设备的准备工作与施工材料准备工作类似,需要由专业的评估预算人员对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设备的类型与数量进行计划,施工设备准备与施工材料准备不同之处在于,评估预算人员可以通过对施工流程流程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实现施工设备的合理调配,在满足施工设备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施工设备数量,从而减少工程施工成本预算,提高施工过程的经济性。
南宁市南湖公园位于南宁市区东南,总占地面积达93万平方米,南湖公园景观特色是湖占地面积较大,达到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将湖水景观与带园林风光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带水景景观。
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方案的设计是将公园开发理念在设计方案图纸以及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公园景观绿化建设的基础与指导,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方案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保证施工方案设计质量。施工方案图纸的设计工作应由具有公园景观设计经验的人员进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熟悉施工地点地形特点与环境气候特点,并将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民俗习惯融入到施工方案中,使施工方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城市特征,设置符合公园建设理念的景观并根据施工地形合理确定布置情况,保证施工设计方案的完善性与合理性。
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图纸是实际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图纸的绘制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施工图纸数据是否准确等都对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提高施工图纸质量,保证施工图纸数据准确性,以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施工图纸的绘制要严格根据方案设计与施工数据,保证施工数据准确性,极小的误差都有可能造成施工误差,影响施工质量;其次,由于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包含土建、照明、给排水等多个系统,不同部分施工图纸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绘制,保证不同系统施工图纸的技术可行性。最后,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是一个大的整体,因此,确保不同部分、不同系统间的合理连接,保证各系统施工图纸相互配合,是顺利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的根本要求。
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工作的开展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的过程。由于公园建设面积较大,可根据各部分景观实际情况,对多个景观同时进行施工,这一过程中,要对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此外,施工材料应根据施工顺序在施工场地内进行放置,以保证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由于实际情况与施工方案总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保证施工方案与施工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
公园景观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在各大城市中不断普及和推广,对改善城市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建设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公园景观绿化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将高科技技术方法与手段应用到公园景观绿化施工中,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公园景观绿化施工质量,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环境建设水平。
大多数人认为,在园林设计中,较少的设计体现不出设计的内涵与趣味,或是会显得空洞无力,无法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盲目地运用更多的元素来改造设计景观,结果通常就事与愿违,或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有追求奢侈景观,不惜代价打造高级景观效果,虽然做出来可能很好看,但却违背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因此,该研究主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运用少的元素也能创造出美观、生态、实用且富有内涵的现代节约型园林。
意为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著;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少则得,多则惑”指宏观是万物的共性,共性只是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宏观,则是多,就会惑然不知所归而流散无穷。因此,园林设计也应该把握好宏观规划设计条件,再进行细部的设计。
“少就是多”就是以最少的物质创造最多的利益,也就是少运用材料,且少投资、少管理、少挖土、少用水、少干扰土地、少开发生态良好的地带等。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广义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这样的绿地设计即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1,2]。
“少的设计”不是指什么都不用,而是求精不求多,以少的设计赋予空间更多的功能,少而精,更能体现节约型园林设计的理念。因此,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这种少的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多,因为多的设计反而可能暴露更多的缺点,以至于在后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需要做很多的后期处理,而少的设计避免了很多的生态效应,其在后期收到的效果本身就是一种多[3]。
本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最简单、经济的人工干扰,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以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
项目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海港区西北,汤河的下游河段两岸,长约1 km,总面积约20 hm2。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然而从设计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悲哀,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这个案例试图说明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同时满足市民的休闲活动需要,创造一种适合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用最少的干预,满足了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杭州江洋畔生态公园设计是对文化的一种新的阐释,设计并没有生搬硬套一些历史文化内容,而是就地块的特征赋予其一种场地文化,是把场地本身遗留的景观文化加以提炼运用。主要文化表现在:其一,尊重其自身沉淀变迁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就是一种文化景观,没必要将其铲除而引进新的文化元素。要尊重地块本身受自然冲击形成的自然特征面貌。其二,方案并没有试图将景观固定在现状中,而是展现淤泥停止输送后,从淤泥湿地到耐湿乔灌木和乡土草本植物,再到山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演进过程,展现江洋畔景观的基本特征――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和自然的能动性,维护并创造了线少就是多在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少就是多的主题思想在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少更多地体现在生态、经济、技术、功能、文化的结合上,通过有力的设计能够把少表现为多,尤其在节地、节材、节水、节土等的运用上。少的设计并不是不用或少用,而是求精不求多。①少材。在材料的运用上,尽量用当地材料,保留设计中有用的材料,不盲目追求奢侈元素,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②少地。充分利用土地,不盲目开发生态良好的土地,尽量开发一些贫瘠的土地,应尽量保持自然土地的特征,不能因为设计而破坏土地本身的自然特性。③少水。不盲目设计水景,因为很多水景因后期缺乏很好的维护而变成死水。④少土。不盲目改造地形。应根据现有情况加以运用。⑤少文化。对历史文化的运用应加以提炼,尊重地块的自然形成过程,不能盲目地对文化进行生搬硬套[4]。
面对着社会资源短缺的危机,应该本着对环境的一种良心与责任去设计。节约型园林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付出行动,这对每位设计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
[1]李李.中国道家学说与极简主义理念的共同之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18.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习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图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景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图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图。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南宫28。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图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全世界城市和城镇都有着不同的外形,风格,规模,相对的公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造园的手法也都各有特色。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公园,东方以我国为代表讲究“模拟自然”;西方则以法国为典型讲究“整理自然”。
我国的公园在景观节点营造上继承了传统的造园特色,突出艺术与自然之美,强调“天人合一”,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求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发展的经验丰富,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础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造景的观念,使得传统造园的特点,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州的网师园,面积虽小但景观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景观。道路方面我国造园手法上以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布局和情境进行营造,空间的畅通或阻隔,道路常常变化多端,通过和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引起给游人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满足其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体验诗画的意境,给游人有更多的幻想空间。
西方的造园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造园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再造园上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等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西方公园的景观节点在设计上突出科学与技能方面,强调“合规律性”,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方中矩,圆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公园的景观节点展现的是美的“秩序,均匀,明确”,也就是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关系之美。维兰德庄园里的植物就修剪成了各种几何图案,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1)自然景观。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景点能令人抒发生活情趣,自然景观是结合公园的地形,位置将自然界的优美风光或某些奇特稀有现象创造出来的景观,往往成为景观节点的极品。自然景观在我国造园上体现较为突出,在营造时对自然景观进行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出其不意的意境之感,例如山景旁边设计镜子等利用反射行程虚实相生的感觉,增加整体的趣味。
(2)人文景观。比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具有文化内涵,更容易形成景观节点,体现公园的特色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给人在游览和欣赏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文景观节点设计应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充分利用相关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进行营造。例如大唐芙蓉园就展现了我国唐朝的悠久历史文化。
(3)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跟人文景观资源的景观节点不够多,就要根据需要人为创造景观节点。人工景观通过空间艺术技巧和造景要素给予体现,可运用主景与配景,对比和调节,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尺度与比例等造景方法,结合山水,建筑小品,植物造景等景观要素布置,力求形、色等形式美,艺术美,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景观节点。要注意人工景观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整个公园的景观。
隐景是利用错觉,借景,框景,对景,意境等,才哟更先扬后抑的手法,让游人领略其中内涵,从而产生兴趣。隐景鄙夷明景更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水平的人对他的反映程度不同,产生的兴趣也不同。
(1)借景。通过借用园外的景点增加本园得景观节点,增添公园的景观乐趣。如大唐芙蓉园就借用了西安著名的大雁塔,给园中营造了特别的景观节点。除此之外,框景,透景,夹景,对景,障景等造景手法运用得当,也能创造出景观节点。
(2)错觉。利用观赏者的审美错误感进行营造,例如色彩方面,暖色近,冷色远,光度纯度高的景物则给人距离较远,反之广度纯度低的景物则距离较近。面积小的空间利用水面或者镜面的雕塑的反射,来给人视觉上的大空间。这种错觉的营造方法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的难题,也增加了公园的整体乐趣。日本的枯山水造园方法就是运用这种错觉感。
(3)意境。意境是一种精神审美,已经不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运用诗词歌赋,音乐艺术的形式,描绘出联想意境的审美空间,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物化在实体景观中,融入景物,让欣赏者在其中体验回味,领悟设计意图,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景尽意在的感觉。
我国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西方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在造园上以高大的建筑为中心,分布规整有序,有十分突出的中轴线,一切的道路,河池,花木及其他小体量建筑都规整对称地依附在中轴线两侧,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相反我国在造园上讲究布局随意自然,没有明显的轴线,山水花木,亭台楼阁都是因地制宜,道路蜿蜒曲折,随意安置,表现出自然天机,山林野趣。其次,西方为表现对自然的再创在理念,在对景观的造型上进行加工,例如将花草植物安排,营造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形图案形状,再或者修剪成动物的样子,多雕塑跟喷泉相结合,他们追求人工美;而我国则追求自然美,山石营造力求接近自然,水景道路营造的曲折离奇,植物搭配讲究四季常青,三季开花,对花木本身也不加以约束,而是让其自由成长。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 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设计者就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迎合公众的需求。 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推行“公众参与”性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具有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 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 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 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 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 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线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身影
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 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当然地认为使用者喜欢什么,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 因为缺少了公众参与的环节,既使考虑到了人们的一些需求,但有时还会脱节,对应不上,因为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 这时就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参与到设计中,以避免使用时出现问题,也使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对外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度高的模式来取代它,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更加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 正如佛里德曼所说,“设计过程有一部分是教育过程,设计者(规划者)从群众学习社会的文脉和价值观,而群众则从设计者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双方的交往让两类知识融合,共同发展。 &所以,公众能有效地对设计师和领导者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决策模式。 政府、设计者、公众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三者优势互补,从而建立起了和谐有机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系统。 转贴于
由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信息,向有关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各界知名人士、专家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介绍项目背景资料,让他们发表看法和质疑,清楚项目建设的目的和目标要求,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能及时根据公众的意见调整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由政府规划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召开公众座谈会南宫28。 参加人员有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团体、代表、政协委员、党派人士、公众代表等。请与会代表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建议等,建设单位认真听取这些意见,并在方案中做出合理的调整。
对项目的方案进行咨询和审查。 几乎每一设计项目必须经过专家的讨论看方案是否可行,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实施。 这一过程公众可参与进来,畅谈他们所憧憬的风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方案的改进大有裨益。
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让公众选出来的代表直接参与到设计中来, 公众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且具有创意的作品提供给设计者,特别是具体的设施,如什么风格的景观建筑、什么形式的座椅、健身器材等的设计,相互交流,使设计者真正了解公众所需,及时调整方案,加快设计进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老百姓,也就必须有公众参加。
这种方法是较为简便,也最容易进行,所以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 如在2008年绿色奥运规划、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及比赛场馆设计过程中,多次举行展览、听取公众对方案的意见,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有一些公示是在走形式,所以对于这个方法,有关单位在组织展示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走过场,要受到应有的效果。
接受公众来访,来电,来信,诉讼等、设立专人专线接待群众、群众可通过这些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项目实施单位再予以协调解决。对这些问题应加以重视、以作为设计参考。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的形式更加广泛。 如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进行调查等方式征求公众对项目的看法和建议。 这种方法见效快、在一些地区应用较为普遍。
公众参与设计提供了一种在尊重与平等中进行交流的机会。 城市公园这种为大多数市民使用的开放性的交流空间的设计、适合这种方式。 设计师只有在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才能更好的促进项目向成功的方向迈进。 城市公园的建设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必须与公众(尤其是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取得一致。这就要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有公众的参与、要调查他们的意愿、切不可主观臆断。
[2]王求是,高峰.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5-50.
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要从环境整体出发,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性,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性与观赏性都比较强的园林环境。一般情况下,园林植物都是选择用对植、行植等规则式布局方式,而对于某些地域较大的园林,因其面积较大,并且存在的功能性区域相互交错,想要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性与灵活性的园林环境,可以选择用不对称的自然布局方式,以此来强调植物种植的自然姿态。
园林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时,需要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视觉景观、大众行为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营造出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园林环境,提高人们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认可度,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设进行充分发挥。
在对园林乔木进行种植设计时,孤植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彩色树种来说,可以利用孤植来突出其叶色,往往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乔木进行孤植设计时,一般将其种植在草坪、路边等特殊位置,以其来引导游客视线。或者为突出不同树种之间的个性美,可以将乔木以孤植的方式种植在大面积树种中。
丛植也是园林植物种植常见的方式,通过一定数量的植物来呈现出丰富浓厚的景观色彩,尤其是利用多种色叶植物进行丛植,利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景观主题,通过颜色的对比,还可以提高景观环境的动态性。一些园林在树种种植时,选择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并选择彩叶植物进行丛植,形成明显的景观分界线,或者设计成不同的图案来提高园林景观的丰富性。
大面积群植是大规模园林工程常用的种植方式,以提高园林植物种植效果为目的,利用彩叶植物来采取大面积种植,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景林,在四季中呈现出独特的景观。
灌木树种大多枝繁叶茂,通过合理的设计搭配,可以与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树冠层次感,增加景观风景的丰富性。一般情况下,在高大的乔木下种植适当的灌木,并且要保证灌木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中对于路旁的灌木,距离比较近的要体现出自身幽深自然的感觉,距离比较远的则需表现出平坦开朗。另外,灌木也可与草地搭配种植,营造出宁静的空间。
很多园林的面积比较大,并且与商业大厦相邻,生态环境相对复杂,想要全面满足园林各方面项目的建设需求,必须要做好树种的选择。应结合园林建设实际需求,以当地树种为主,并适当引进外地驯化的树种,形成有效的园林环境建设。另外,还应提高园林原有树木与苗木的应用率,并结合不同树种来确定相应的种植方式,保证所有树种都可正常生长。对于园林建设的树种选择来说,应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应选择速生树种,将其与长寿树种结合,保证不同树种之间的协调生长,并相互配合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
在对树种种植布局方案进行设计时,应从园林建设的地理条件、游客爱好以及建设特点角度出发,做好乔木、灌木、花卉以及草坪等不同种类植物的设计,营造出景观性与实用性共存的园林环境。第一,选择多种不同树种,通过搭配形成不同基调的景观区域,例如选择30%~50%常绿树,50%~70%的落叶树进行搭配,重点做好公园出入口、儿童活动区、建筑物周围以及园中园的绿化设计。第二,针对园林各种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设计,例如某些区域可以选择用橙、红、黄等暖色调植物花卉树种来营造舒适与活泼的氛围;而对于某些烈士纪念区,则应选择用冷色调树种,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对于游客比较集中的浏览休憩区域,需要结合四季分明的特点,选择各种不同的树种花卉来进行动态设计,形成春季观花、夏季浓荫、秋季赏叶以及冬季存绿的景观特色。
对于园林树种的种植设计,需要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园林内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着手,做好树种选择与搭配设计,保证不同树种种植的有效性。
我国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是自20世纪末陆续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其地理位置和老旧的校园布局对于某些高等职业专业的实训教学有一定的制约性。作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景观除了应具有审美教育、校史教育、思想教育功效[1]和游憩娱乐等功能,还应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把实训教学功能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林业、园林等专业建设为特色,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家重点中专。笔者以校园内的一处景观设计为例,就实训教学与项目融合建设展开探讨。
案例位于学院西区学生公寓前,北面檠生食堂,西北面为教学林场办公楼和职工公寓。设计面积约2800 m2。地势低洼,原为一处水塘,塘之东北面有一段10 m长的水泥抹面的驳岸;塘中有泉眼,泉水流量虽不大,但终年不断。场地内有大树10多株,灌木球和绿篱若干。场地东北角立有82届毕业生赠送的景石一方,高约4 m,上刻“感恩母校”四字(图1)。
(2)场地处于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公寓之间,改造建设后要满足学生和教职工闲暇时间游憩使用,要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
(3)学校园林专业的建设需要积累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资料。作为校园内项目,收集全面的设计图纸、施工全过程照片、视频将能极大地方便学生在学习园林工程材料、园林设计,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时进行实地观摩实训。
学校分东西校区,东区有东苑食堂和东湖,西区有西苑食堂,故把该地块起名为“西湖”,即为西湖景观设计。
场地分为葫芦形水景区、北侧曲谱铺地区、北侧草坪区、南侧滨水休憩区四部分。葫芦形水面是通过对现状水体进行改造而成,充分保护了原有的泉眼,保证水体具有清澈的水质。北侧曲谱铺地共鸣带和滨水草坪区由亭、石、曲谱铺装组成,保留了场地中全部的大树和人行道上的灌木球,充分考虑了学院职工的休闲需要,职工不需进入学生宿舍区即可在湖边游赏。南侧滨水休憩区由宽边嵌草台阶、坐凳、亲水花架廊组成,是学生课后交流、读书的好去处。
园林主要可分为物质性建构和精神性建构两大部分。前者指建筑、山水、泉石、花木等,后者指文学艺术性的品题,包括园名、景点名、匾额、对联等等[2]。本案设计之八景“西葫蕴秀、古架绿韵、感恩母校、流金岁月、古亭问源、幽泉思源、晨声暮读、友谊之廊”力图引起师生更多的文化共鸣(图2)。
“西葫蕴秀”之 “葫”谐音为“湖”,与东校区的东湖相呼应,葫芦在中国有深远的文化释义,葫芦形的水面既是对原有水形的继承,也是美好与长久的象征。
“古架绿韵”位于东北角,既是分隔学生公寓内外空间的通透围栏,也是消隐现状中已硬化的排污沟面的景观元素南宫28。架子是仿博古架形式的混凝土结构,架中用玻璃钢塑造花盆,并与博古架连成一体。盆中置山石、植物,可作为学生盆景课的修剪、观摩训练。
“感恩母校”利用原有的景石形成一处景点,展示老毕业生对母校教育的感恩之情,倡导尊师重道、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自然的情怀。
“古亭问源”系一六角攒尖亭,混凝土仿木结构,匾刻“问源亭”三字,两侧赋对联一副;阶旁点黄腊石一枚,并赋诗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3)。
“流金岁月”用铜条在水磨石地面上弯成富有韵律的五线谱,连接“感恩母校”和“古亭问源”,寓意宝贵的青春年华将一去不复返,学子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学好专业,开拓视野,养成良好的人格。同时,五线谱上的音符选自歌曲《好大一棵树》,寓意莘莘学子顽强求学和学校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寓意学子们对学院的美好祝愿。
“晨声暮读”系宿舍旁临水的宽边大台阶。台阶为嵌草铺地,上置条凳几张,背种绿竹三两丛,面向西湖,近水处植香荷若干,水杉数株。杉竹相衬,形成一处早晚读书的绿色廊道。每每夏秋,颇有“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之感。
“友谊之廊”系宿舍转弯处的下沉亲水半圆花架。圆中草地一圈,卧石一枚,上刻“君子之交”四字,石中清泉汩汩涌出,寓意君子之交淡如水;周边铺地以桂林阳朔料石为主,间铺黑色花岗石并刻与“谊”字相关词语,如高谊、情谊、友谊等,同时以不同的字体如篆书、草书、楷书等来表现。廊架立柱以米石头漆饰面为主调,间贴中国红花岗石板,板上镌刻描写友谊的诗文;柱头下方各嵌投光灯一盏,夜色中光线沿柱泻洒而下,更添意境。绿丝攀柱而上,夏日浓荫,净增清凉惬意(图4)。
由于景观设计的范围有限,一处景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对景观教育功能的营造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校园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3]。本案利用水景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并挂上名称标识能为植物类课程实训提供帮助。
场地北侧已大树成荫,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环境基础,不必再进行乔木的种植,只需在临水处的葫芦嘴处移来绿篱,点缀开花的灌木,并保留此面已有的水生植物,适当增加些水生美人蕉、风车草等则可。西侧因绿地较狭,驳岸较陡,为了安全,把北侧现有的绿篱带全部移来种植,并适当增加灌木球和三两株小乔木,使视线从西往东看时,乔木能对“感恩母校”景石形成框景。南侧下沉的“友谊之廊”前只需草地,不必种植其他,以使朝北的视线通透,方可使人在廊下隔水欣赏对岸的“问源亭”、“感恩母校”等景致,同时也能吸引对岸的视线欣赏造型独特的廊架和喷泉石,使南北互为对景。廊的两个入口处宜各植乔木、灌木三两株,形成遮掩,是为障景,使人进入廊后看到水面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廊后则种乔木、灌木和花境三两处,对廊架形成庇护的作用,但不宜对廊架有压迫之势,让人坐在廊下有遮而无压抑之感,形成私密空间,故栽植宜略偏向学生公寓一侧。“晨声暮读”面临西湖背靠弧线形叠石台地,近水处及台地中栽水杉几株,林下点缀花境,春绿秋红,夏有浓荫冬能透光,景致多变。
学校环境的建构必须从实际需要和条件出发, 注重适用、有效和可持续性,兼顾减少资源消耗等目标[4]。
全程通过图纸、视频和照片记录“西湖”的现状、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些可视化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园林设计体验、工程施工流程、技术难点分解等环节充分理解和印证虚拟与实体的关联性。例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是思维抽象活动的综合过程,把真实项目从场地现状展示、场地分析、设计策略构思、方案图纸绘制、施工图纸绘制逐步展示讲解,学生身处实景同步接收这些详细的影像资料,他们对设计的整体理解将会更加容易,教学效果将更好。
根据游憩、文化展示和园林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项目被设计为多要素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包含园建、山石、水电和绿化等分部工程。园林工程施工教学由于具有材料难以重复利用、成品难以处理、占地面积大等特点,很难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施工过程,教学时常需要外出参观并且需碰上施工项目正在M行才能观摩得到,这不利于教学的常态开展。电子资源库和实景的无缝对接将能在一定限度地改良上述问题。
在北侧曲谱铺地共鸣带设立宣传栏,张贴项目简介、建设前的照片、设计图纸、施工过程照片,设立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公布微信二维码,在项目地触摸屏幕或扫码即能通过网络了解整个设计和施工细节。本案将成为园林专业一个开放性虚拟实训教学点,其所辐射的受益群体将不仅仅是园林专业的学生。
不同于传统的课余兴趣小组活动,校园内应有体现职业特色的一系列实践活动[5]。工程中融入的多种景观元素,有利于开展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例如,把博古架、盆景融入到通透围栏中,教师可带学生在整型实践中领略到盆景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和美的表现形式;水中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课的相关教学实训可在此开展;园林驳岸融入了自然景石驳岸、条石驳岸、仿木树桩驳岸等形式,对于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均有支撑的作用。当一些课程的实训课在项目地开展,师生教与学的情境也将成为开放性展示课堂,成为学校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强调以实训作为主要教学手段[6],其景观建设在满足展示文化、休憩娱乐需要的基础上应考虑支撑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项目设计从支撑实训教学为切入点,对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和精心推敲,能使校园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对于开设有与人居环境相关专业且远离市区的院校能降低实训教学对交通工具和场地的依赖程度,使不少课程的实训教学在校园内就能完成,同时也能营造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付春梅,梁敬芝,刘向兵.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3):62~63.
[3]吴 丹,江 汇.基于教育功能的职业院校校园景观设计[J].规划师,2016(6):92~97.
[4]郭思乐,柯 森,李巧萍,等.学校内部教育环境与学校形象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