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南宫NG28官网景观园林案例
南宫NG28官网景观园林案例通过设计假山的方式,可以使整个园林结构在为受众所欣赏的过程当中,体现更多元性、丰富性的视觉感受,实现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价值的升华。因而,把握假山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做好设计工作,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假山设计的过程当中,对假山进行平面结构设计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对一些形状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组合配置,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假山平面设计的目的在于,以二维空间为载体,突出假山的视觉效果,在点元素、线元素、以及面元素相互配合的过程当中,使欣赏受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形式化与抽象化相结合的视觉特点,从而体现假山融于整个园林景观中的价值。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地形、对植物、对周边水域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应用,达到上述效果。以浙江省为例,在西塘西园中,就成功的通过平面结构设计的方式,应用假山元素,调动了整个园林景观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见图1)。具体而言,在假山平面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点作为平面结构设计的最核心元素之一,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这是因为:点元素仅具备存在的方位,但无法从大小、从方向、或者从形态上来进行判定,在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当中,假山就好比是这一整体的“点”所在。因此,假山设计需要为了突出园林景观的主题、以及丰富整个园林景观内容而服务。可以通过建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件(例如拱桥、回廊等),置于假山之中,使受众的注意力能够被很好的吸引。这样做不但能够满足上述假山作为点元素的设计要求,同时也使得假山自成一景,趣味性、观赏性提高。
点元素在累积并移动的过程当中会形成相应的线元素。相对于点元素而言,线元素能够从长度、从方向、以及从具体的位置上来判定,其在假山设计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假山设计过程中,线元素主要具备以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是通道形式。简单来说,就是蕴藏在景观当中,可供欣赏受众行走的道路,其能够使整个假山的结构与轮廓被很好的凸显出来;第二,是边界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对假山层次高的体现。综合对线元素的合理应用,势必可以是整个假山景观的美感得到显著的提升。
线元素在进一步累积并移动的过程当中会形成相应的面元素。在园林景观进行假山设计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确保景观的整体布局形式得到突出体现,面元素可以不具备厚度方面的特征,而仅应当体现在长度、以及宽度这两个方面。但,现实意义上来说,面元素往往有多重表达的方式,包括自由形状、几何形状、以及不规则形状等在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比较常见的往往是几何形状、以及自由形状。前者可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后者则突出景观的随意性与洒脱性。
从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平面设计还仅仅体现在对园林景观地形进行布置与安排的角度,更关键的往往还在于假山立面结构的设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自然因素下所形成的山脉均受到了重力作用力的影响,因此在假山的设计中,同样需要体现重力的作用,确保其结构整体的稳定与平衡。以浙江省为例,在绍兴沈园中,就成功的通过立面结构设计的方式,应用假山元素,调动了整个园林景观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见图2)。具体而言,在假山立面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在假山的立面结构设计中,线元素所指的主要是假山外形上分部的轮廓线。就好比假山景观当中,看上去相对较远的景象,主要就是通过对假山局部层次起伏趋势的应用而达成的。此种设计方案下往往体现的是假山与水面景观的完美融合。与此同时,还可将假山的主峰放在最前面,以低峰以及峡谷衬托主峰,使整个假山景观的轮廓线由低至高,再由高至低,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在对假山进行立面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假山景观所蕴含的平凹、以及虚实之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立面结构设计中,对于建筑景观的表达并不一定需要采取传统意义上平直型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应用形态各异的石块,组成整体景观,彰显石块景观与建筑景观之间的对比性。与此同时,对于一部分相对于欣赏受众视觉距离较低的立面山体元素而言,常规意义上多采取上部凸出、中部凹下、以及下部平直的方式进行设计。反过来说,对于一部分相对于欣赏受众视觉距离较远的立面山体元素而言,多采取具有坡度的设计方式。
在对假山进行立面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所谓的体元素所指的就是假山景观所特有的形体状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假山景观体积与欣赏受众之间的距离问题,同时,还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整个假山的形状体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通过对假山结构的合理设计与处理,充分表达山水自然的视觉观感。
通过平面结构设计与立面结构设计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使假山景观中所蕴含的乐趣以及雅致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通过与空间周边其他景观要素的相互配合,实现对整个空间格局的再造与优化,因而,做好平面与立面结构设计,对于提高假山,乃至整个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而言均尤为关键,望引起关注与重视。
引言:在园林设计工作里,种植设计施工图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种植施工图设计是对种植方案设计的细化,是非常具体、准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图纸文件。在整个项日的规划设计及施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将规划设计变为现实的重要步骤。因此,加强园林施工图设计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园林景观施工图是展开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对于园林景观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就园林景观施工图的特点、作用分别进行介绍。
园林景观施工图是对园林整体设计方案的具体细化,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相比设计方案,园林景观施工图更加简洁,且能准确表达景观施工要求及方法。园林景观施工图还是多学科的综合产物,施工图设计师既要具备相当的园林设计知识,还要用具备土木工程、植物学,甚至是照明知识,对设计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园林景观施工图是以图纸的方式将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直观的表达,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园林景观建设起着指导性作用;为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工程预算提供依据;为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中的管理提供依据与便利;为园林景观建设的监督监理单位提供工作依据。
园林规划图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部分,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必需经过初步设计构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改,使设计更具合理性,然后分项进行施工图设计,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设计方案。
初步设计应在总体规划设计文件得到批准及待定问题解决后进行,初步设计应包括设计图纸、工程量总表、说明书和概算。图纸中高程和距离单位均以米计,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CAD辅助计算功能,为工程量的统计汇总提供了很大的协助。
(1)种植规划设计图。根据总体设计的布局、苗木情况、设计原则确定全园总构思,种植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种植类型的布置,如疏林、草坪、树群、孤立树、树丛、花坛、园界树、花镜、园路树、园林种植小品、湖岸树等内容。园林建筑布局图要求在平面上能够表示出总体设计中建筑物在全园中的布局,除平面布局外,还应画出主要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图。
(2)道路和给排水管线布置图。首先在道路总体设计图上确定公园的主要出入口与专用入口,还有主要广场、环路的位置以及消防专用通道。同时确定主次干道的阿位置以及各种路面的宽度、排水纵坡,并初步确定主要道路的路面材料铺装形式等。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解决全园上下水源的引进问题,水的总用量及管网的大致分布,水压高低,管径大小等,以及雨水、污水的水量,排放方式及水的去处。
施工图设计在总体方案确定后,接着就要进行局部详细的设计工作,也就是施工图设计。施工设计图包括横纵平面图、施工平面图、种植设计图、广场施工图与园林路等。
(1)横纵剖面图。局部重点表现部位或局部地形有高差变化的应画出断面图,以更好的表达设计意图,这类图纸的比例尺通常为1:200-1:500。
(2)种植设计图。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着手进行局部景区的局部设计、详细景点设计的同时,还要进行植物种植图的设计工作。一般比例尺为1:500,要求在图纸上能够准确的描述出乔木的种植点和种植数量;疏林、密林、湖岸树、树群和园林路的栽植位置。
(1)景观节点,重点处理。针对园林植物材料个体差异较大,容易产生“平面相同,效果不同”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解决:第一,通过平面图纸和植物材料表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在平面图纸上用不同编号标注不同规格的同种植物材料,然后在植物材料表中根据设计意图标明不同规格植物材料的具体要求。第二,种植设计施工图不再“一图了事”,可增添立面示意图纸直观表示植物造景构思意图。
(2)植物图例,分类示意。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一个项目往往要用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植物材料,如果每种植物材料对应一种图例,那么种植设计施工图纸就显得非常凌乱,种植点定位也不清晰,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就要求在种植施工图中,代表植物材料符号的图形要简单明了,图形的种类也要尽量减少。
(3)种植点定位精确化。现有种植设计施工图,一般用网格放线图进行种植点定位,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原点的选择。作者认为原点的选择不应僵化于以设计范围内某建筑的角点为原点,建立坐标体系和网格,而应根据具体项目灵活调整。
种植设计说明作为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种植施工要求的详细论述,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编写。种植设计说明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种植土壤条件及地形的要求,包括土壤的pH 值( 6.5~8.3) 、土壤的含盐量低于0.3% 以及各类苗木所需的种植土层厚度;
(3)各类苗木的栽植穴(槽) 的规格和要求,例如乔木栽植穴径要大于140cm 和常绿乔木穴底应回填10~15cm 的石屑;
(4)苗木栽植后的相关要求,应按照苗木种类( 乔木、灌木和地被) 以及是否为珍贵树种分类编写。包括浇水( pH 值在5.5~8.0, 矿化度不得大于2500mg/L) 、施肥(有机肥应充分腐熟)以及根部是否喷布生根激素、保水剂和抗蒸腾剂等措施;
(5)苗木后期管理的相关要求,应按照苗木种类( 乔木、灌木和地被) 结合种植设计构思,通过文字说明植物的后期管理要求,尤其是重要景观节点处植物的形态要求。合理的苗木后期管理要求是甲方及物业公司后期管理的重要依据。
(1) 如果地形变化比较复杂,简单地将竖向标高图和种植设计施工图重叠在一起,则容易造成图面混乱、不易读图。这种情况下,可将控制标高的关键点标在种植设计施工图中。
(2)如果地形变化比较简单,则可同时把反映地形变化的等高线和控制标高的关键点都表现在图纸中,或者直接将竖向标高图和种植设计施工图重叠在一起出图。这种出图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醒绿化施工人员对已建成的地形进行维护,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保证绿化效果。
园林施工图设计是园林景观施工的重要工作,施工图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施工效果。因此,有关工程单位应加强对设计师的选择与管理工作,提高施工图设计师的业务能力,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也应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与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与其他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施工图的设计质量。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南宫NG28官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大致相似,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1]。笔者通过系统分析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明确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从而为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兰德尔对法学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首先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案例教学在哈佛医学院和商学院试行,1921年案例教学被正式全面推行。经过哈佛人百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逐步成为哈佛大学教学的最大特色[2]。
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多少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3]。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材,它以各种视听手段为媒介,但主要还是采取书面形式去描述一个真实的特定管理情景,此情景中需包含有至少一项管理问题及它的解决方案(即决策),它是为某种明确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案例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模拟环境,通过研究和讨论,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以及园林设计技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2.1 师生地位的不同 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同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单方面讲授课程知识,学生兴趣不足,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为紧密,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2.2 对教师要求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备传统教学素质即可胜任,即只要能条理清晰地陈述原理,能根据原理与实例有机结合进行讲解即可。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要求具备传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选取好的案例并能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更好地解答问题。一堂好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讨论交流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随时给予解答。
1.2.3 对课堂环境要求的不同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要求的课堂环境更为轻松。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为课堂教学留下充裕的讨论时间。教学活动的形式是课堂讨论,这是一种动态交流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
1.2.4 教学效果的不同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所学知识,以自身努力去挖掘问题,通过集体力量去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则稍逊一筹。传统教学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对单个理论理解较快,但是缺乏讨论过程,因此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习的效果也比案例教学较差[6]。
案例教学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教学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综合起来,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3.1 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解决模拟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教师选取的通常是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际存在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际上,在学校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现实环境,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1.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自主解决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盲点,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3.3 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案例问题,师生之间是一种开放式互动交流,进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亲密。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根据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鉴赏能力的逐渐提高,园林行业的准入标准势必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园林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学科的骨干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现有教学体系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陈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缺乏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园林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园林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8]。打破传统,探寻更全面的新型设计元素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设立的重要任务。
现今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重视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轻视工程技术、植物配置等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注重书面理论,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专业技能授课比例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都是目前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然而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所选择的内容较为新颖,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9]。同时,案例教学还具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例如它将设计场地中尺度感等因素直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园林人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往往是设计方案图或已经竣工的实际案例,通过精选案例,形成案例库。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应是兼具优点、缺点的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典型性案例能较好地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从而分析事物的普遍规律。特色性案例是在某个方面个性突出的案例,如设计手法的别出心裁、设计材料的挑战传统、设计效果的非同凡响等[10]。特色性案例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设计灵感,激发其创作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选择和组织案例时应以典型性案例为主,兼顾特色性案例,及时收集和补充国内外的景观设计优秀作品。同时,教学案例要具备图纸齐全、效果清晰等特点。如在公园设计教学中,可以将纽约中央公园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展现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背景、平面图分析、道路系统分析、布局形式、部分效果图、主要景点图片、植物景观设计、方案优缺点以及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公园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展示可以更好了解纽约中央公园方案的设计理念。
3.2.1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学生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更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教学案例;确定案例后,教师应充分分析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讨论中将会涉及的问题,提前查阅资料回答疑问;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课堂讨论内容和课前准备工作提前通知学生。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师的案例资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分析课堂讨论内容,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小组讨论。
下面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简要介绍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准备太子湾公园的如下信息:(1)太子湾公园所在位置、历史沿革、人文资源、文化背景、设计背景等;(2)太子湾公园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城市景观、周围交通联系、周围居民类型与社会结构;(3)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和设计布局手法;(4)太子湾公园植物种植设计等。课堂讨论题目可以设定为太子湾公园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太子湾公园的设计优点以及你认为的不足之处,太子湾公园空间分析与种植设计特点等。教师将太子湾公园的相关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太子湾公园的景观构思与设计》、《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园林从传统走向未来——兼论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的园林艺术》等。通过了解各专家学者对太子湾公园设计特色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对公园设计的心得。
3.2.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要进行分组,分组时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以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工作,整理小组讨论意见,代表小组发言,再进行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增进同学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位组长展示小组方案,并陈述其设计理念。而后,其他小组提问,由该组成员解答。通过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和优点,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分析与见解,反思自我,得到更加完善综合的决策思想。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发言,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3.2.3 点评与总结 课堂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与观点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本次案例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本次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哪些应该作为深入思考之处,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依次点评各小组的设计思路、规划布局以及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易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对于已经建成的案例,可对其建成场景进行优劣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评定。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该问卷主要面向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大二学生,共5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通过对50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表1)。
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与课程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及满意度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80%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学习更为扎实,思路更加开阔,75%的学生认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能积极与老师交流。由此可见,课程中实施运用案例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教学的高质与高效[11]。
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重实践的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2]。案例教学以其重实践、重交流、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特点,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的讨论与分析,为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从而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李俊英,刘迪.增强相关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01):122-123.
[3] 吴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 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4(2):10-11.
[6]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之辨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98-100.
[7] 姜阁. 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 纪鹏.农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158-159.
[9] 梁娟,皮建辉.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园林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3):115-116,121.
[10]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培养园林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0(6):15-1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南宫NG28官网。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南宫NG28官网,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