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南宫NG28官网景观园林案例十篇
南宫NG28官网景观园林案例十篇近年来,景观园林能耗主要是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靠煤炭的燃烧。煤炭使用率越高,CO?排放量越高。在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美国,每天平均温度升高0.6℃,用电量将增加2%,所以随着电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CO?排放。而低碳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这部分CO?的排放。将园林中常用的25W白炽灯更换为5W的节能灯,可减少近80%的直接能耗。因此,作为园林设计工作者,应尽可能降低园林中电能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
园林材料既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也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这此材料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从而产生了大量CO?,而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园的设计巧妙采用了“减法”原则,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景观材料,并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了大量碳排放。营造低碳园林,应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尽量采用低碳型园林材料,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型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CO?排放量,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且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存储在体内和土壤中,并将O?释放到空气中,这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固碳释氧——现代园林对“低碳”实施的最直接贡献,因此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这一功能。然而,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固碳释氧能力,如榆叶梅的固碳量和释氧量分别为红枫的十几倍。且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后期维护可减少大量能源投入,因此营造低碳园林应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此外,植物配置方式也是影响植物固碳释氧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达到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营造低碳园林,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碳汇功能,减少大气中CO?含量。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一是营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二是减少大面积硬地广场、亮化工程、大型人工瀑布、喷泉等高耗电景观的建设;三是尽可能保留城区中原始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水景等自然景观,保持其生态平衡。
某景观园林项目,规划面积约3.25hm2,该地块地势基本平坦,以原有3层高宿舍楼为界。其北面有羽毛球馆、健身房、食堂等。南有自然式水体3块,其中一大二小互相连接,整体道路自然而系统。本方案重点考虑了景观与气候、环境、人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真研究了每个主要景观构件的结构、材料的来源和保留物的合理利用等南宫NG28官网。着重探讨设计节能减排理念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以低碳园林的营造低碳景观园林氛围为目的。
在园林建筑减排方面,以降低园林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率为原则,通过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保温等方式来实现。原有的3层宿舍建筑,现拟在南北两侧(主要的冷热气最大之墙面)设计H型钢组成框架及铁丝网等,并穿过屋顶形成绿色爬藤包背,可大幅度降低日晒及冬季冷风吹袭强度,以节约冷气空调及热气瓦斯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遵循低碳景观园林设计原则上,本方案以当地的特色石材花岗岩为材料,将其直接搁置于原始整平加固后的泥土地面上进行各类铺装设计,既减少了大量混凝土、砂浆、卵石等“高碳材料”的应用,也降低了其他硬质材料的运输费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在软质材料上,本方案首先保留了园区原有的竹林,以周边农田废弃的干稻草围边,这一保持原生态的做法不但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也降低了其他材料运输和应用所产生的能耗,如图1。
在运用低碳型材料中,我们使用了大量当地废弃的方木料和遗弃树桩。以方木料构建的简约木结构瞭望塔,减少了大量钢材、混凝土、外墙涂料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如图2。以破旧、废弃树桩围合的人居休憩空间,巧妙替代了其他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大量CO?的排放。
通过对当地乡土植物的应用,并在其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以及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首先,经查阅资料发现,香樟、垂柳、鸢尾等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释氧能力。然后,在水体周边种植大量垂柳,在人工湿地大量种植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不但在景观效果上可与水面产生共鸣,更能增加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在种植方式上 采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的方式,选择不同层次的植物构建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碳汇能力
根据现场考察,既望园的池塘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人粪尿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厨房油污以及洗涤剂等。因此,案例中采取高负荷地下渗滤与人工湿地复合技术,其水处理系统组成如图3。
本处理系统基本方法和原理是:池塘水经过沉淀后进入水量调节池,然后经泵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微生物地球化学净化技术),自流出水进入高负荷人工湿地,经脱磷脱氮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后,最后自流到大水塘和散布自然湿地,并流至水沟。这不仅解决了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困惑,而且大大减少了电能消耗而产生的CO?。此外,整个系统为地埋式,地表规划为绿地。小区的水流动起来,其补水也有了保障,可确保水体永不干枯,保持生活小区的水平衡。这样既产生了一个自然式的湿地,水用于菜地的浇灌,而且整个循环大大节约了耗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气候逐年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园林来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另外,从中也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尽快形成高效节能的现代低碳园林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对于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分析说明。我国西部某城市的道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了景区分界方法。即将整个规划设计工程分为四大景区。每一景区的规划设计情况如下:第一景区为路侧绿地。之所以将其划分为第一景区,主要是因为该条道路与机场和高速公路相衔接。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首选方案为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法。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不仅具有整齐、严肃的观赏效果,而且在植物方阵的排列上会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大方的感觉。除此之外,由于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出城市风貌。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将路侧绿地的植物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落叶乔木层、常绿乔木层、常绿灌木层以及色叶灌木层。在以上4个层次中,落叶乔木层和常绿乔木层以及常绿灌木层充当背景,色叶灌木层为主体。这样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不仅保证了所选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做到了群落的稳定性。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种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而且在具体的布置过程中采用了列植的方法,充分渲染出整个道路庄重而不失灵动的气氛。第二景区为另一路段的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园林本身的观赏性,而且要结合路段所处位置的特点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照顾到路段附近居民休息、娱乐的需求。
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路侧游园的元素。该路段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层次分别是:高大乔木层、常绿乔木、常绿灌木以及色叶灌木层。第三景区为生态长廊路侧绿地。该路段园林植物的配置主要为生态群落。要求园林规划设计既体现出自然景观自然性,又不失生态长廊的整洁感。需要注意的是,该路段的设计重点是交叉路口。因此,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整个园林的特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群落。具体的设计方案为:道路最外层为新疆杨,并且贯穿整个第三景区。与此同时,在新疆杨前面,种植一些常绿植物、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通过以上几种植物的精心搭配,从而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第四景区为文化游园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城市文化。具体的设计方案为:将日晷、迎宾马车以及迎宾方阵作为整个园林规划设计的主线,以上元素都是该城市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缩影。整个第四景区的园林规划主要为乔木,同时根据多样化的园林规划特点进行综合的植物配置。这样不仅做到了群落景观的丰富,而且保留了整个群落的原始性。除此之外,正是由于石雕、日晷、驿站等装饰品的设计,才使得整个园林规划更加生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空间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色彩,例如车站,卧室,公园,餐厅等等场所,都有着某种艺术和文化在里面。园林景观是我们日常休闲的场所,园林景观设计中强化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尤其是中国古典风格的园林景观,更是融合了我国的各种传统元素,这些元素的有效组合构成了园林景观的主体。本文从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分析,探讨园林设计中相关元素的合理运用。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分为七大类,分别是假山、理水、广场、园路、小品、景观构筑和园林植物,这七类元素的合理搭配构成了园林景观的基本体系,提高了园林景观的审美和使用价值。
假山是相对于自然形成的真山而言的,假山是人工构造的景致,假山的材料分为自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种,自然石材构筑的假山有很多种材料,青石,云石,湖石,江底石,黄腊石,山石等等,一般山石的运用最多,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假山中最为常见,例如狮子林的堆石,怡园拜时轩石堆等等,其次大量使用的是湖石,这类石材在南方的园林中十分常见,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的湖岸等等,湖石的使用占据了80%以上。这类景观利用水泥做胶接材料叠堆成假山。人造石材的假山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玻璃纤维作材料通过人工翻模成型,这类假山一般称为塑石或塑山,这类假山一般在现代园林中,古代园林一般以自然石材为主。假山的涵义有很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的养生学,中国的传统神话,易经等传统哲学,体现的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观念。
山和水在中国风水文化里面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代表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灵性,几千年来中国与水有关的文化非常丰富,中国文化里面对水赋予了一种独有的韵味和情感,在水景设计中更是将这种韵味和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意思就是说水的形状决定于岸的形状,没有特定的形态,也体现了古代人的遵循自然之美的理念和“道”的理念,道法自然,讲究的是和谐之美。园林景观中的水景基本上是模仿自然中的江河湖海,水景在南方的园林景观中普遍存在,几乎没有水景就不成园林,除了这四种形态的水景之外还有水池,瀑布,溪涧,泉,潭等形态。
园路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和平台铺装,园路是连接园林景区,景点的纽带,是园林中的脉络,园路的涵义根据园林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苏州园林的园路讲究的是峰回路转,曲折迂回。园路分为整体路面,快料路面和碎石路面三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路面主要是水刷石路面和水磨石路面,然后就是青砖路面,在铺设的过程中会夹杂着一些其他的材料例如鹅卵石等,构建出不同的图案,这种路面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快料路面在古典园林中一般是有天然石块铺装的路面,这种路面美观大方,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碎石路面是由各种碎石,鹅卵石,砖等组合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文化意蕴丰厚,与地形,植物,山石等相互配合,达到统一的效果。
广场的主要特色就是铺地,在古代,广场大多由石板和青砖铺成,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为了保证地面的稳定性,整体性和平整度,一般使用的都是混凝土,花岗岩,透水砖等现代人造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划分出不同的空间,达到不同的效果。
小品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坐凳,花池,雕塑等等,小品的布置要与园林的整体景观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园林景观起到装饰的作用,甚至突出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例如汉口解放公园的八骏图雕塑,其他地方的古代名人雕塑,例如赤壁人民广场的诸葛亮铜像雕塑等等。
构筑包括园林的建筑,例如亭台,楼阁,路灯,走廊等等,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对景观构筑的细部考虑的越来越多,例如路灯,很多园林的路灯都是用的上世纪30年代的古典式的路灯,还有很多古典式园林的公厕,公园管理所,也建成古代建筑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致。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所有的园林都离不开植物,植物造景是利用树木,花草,藤本植物创造景观,通过发挥植物的色彩,形体,气味等自然美构筑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植物造景是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种类来确定的,因此,不同的园林对植物的选择很重要,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文化背景,植物的属性选择植物。园林景观中的植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观花类,这一类是主要的选择元素,也是观赏的主要对象,常见的观花类有牡丹,玫瑰,桂花,月季,杜鹃,梅,桃,海棠,迎春等等。第二类是观果类,这类植物因果实色彩鲜艳,果实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而具有观赏价值,例如枇杷,橘,龙眼,柿子等等。第三类是观枝叶类,这类植物因枝叶有独特的美而具有欣赏价值,例如银杏,枫叶,松树,柳树,竹等等。
设计理念是设计行为的指导,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将园林艺术与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构造建筑,布置景观等方法创造出园林的景致,实现园林景观的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中国的文化里面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叶必须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中要彰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的色彩会随着植物生长习性的变化而变化,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设计师要根据植物的属性,结合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而布置景致,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色彩。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辅调设计尤为重要,通过主辅调设计可以有效地突出主调的色彩,加以辅调的补充,达到主辅协调,主调就是园林的基调,也就是园林景观的整体特征,中国园林讲究以人为本,这一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景观设计中利用亭台建筑,山水,植物的搭配形工的画卷。辅调是园林设计的一种理念的表达,以实为见,以虚为用,讲究的是虚实相间,虚则是表现的一种空间形态的东西,是一种意境,通过主辅调的有效搭配达到虚实结合,将园林景观的美发挥到极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中的相关元素会随着人们理念的变化而更丰富多彩,设计师要运用各种元素,利用山与水的协调,花与树的搭配,外语内的沟通,虚与实的结合,设计出一个满足休闲,健身,审美,文化传承的风景园林,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 余洋;王未;陆诗亮;;营造多元化体验的景观设计[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南宫NG28官网,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今天,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膨胀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园林植物景观便被看作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以及帮助人类逃避城市日常枯燥、单调、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良方。
园林植物景观泛指人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种植植物,以提高和改变基地和周围环境质量的行为[1]。植物园林景观是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和小区设计中的重点。同时,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景观对周边小气候即微气候(Microclimate)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等作用[2]。通过这些生态效应的反馈调节,可使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的要求,让人感到舒适。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探讨气候因素对舒适度的影响,总结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案例,得出最近的植物搭配,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安全美观合理舒适的园林景观促进适应气候的园林工作的发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微气候的概念,它是指尺度气候,主要由气候偏差所引起。而案例中的微气候是在园林植物景观的有限区域内,因植被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气候。可以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而加以改善与调节。以下简单介绍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功能作用: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和遮挡太阳辐射,并借助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其蒸腾作用也消耗了一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周围的一些热量,使空气温度下降,达到调节空气温度的目的。
绿地对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绿地植物的蒸腾吸热作用,能够缓解城市空气升温幅度;另一方面,绿地近地面较低温度形成的下降气流,与周围区域较高温度形成的上升气流,因温度差而发生空气对流,形成一个环流系统,促使区域温度降低。
城市绿地中树木适当密植,可以增加防风的效果。春季绿地减低风速的效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风速大,枝叶的摆动和摩擦也大,同时气流穿过绿地时,受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绿化植物能够降低下垫面的空气温度,与周围较高的空气温度形成温度差,引起局部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微气候对人类机体的舒适度影响很大。特别在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热辐射等异常的微气候环境下,明显感到不适。比如高温下,新陈代谢加快,先是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散热,如果产热仍大于散热,体内蓄热增加、体温升高,时间一长,造成中暑或热衰竭等症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气候的形成。恰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有利的微气候,如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一部分阳光辐射来的热能,绿地吸收热能、增加环境的湿度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感觉舒适等,而不合理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不利的微气候,或者气温高,湿度大,或者阻挡不如辐射等。
微气候对园林植物也起着积极作用,如果微气候中的各要素如温度、湿度和辐射等较为适中,对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反之,将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甚至会使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太小或太大,必将使某些植物枯萎、生病、死亡。
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对提高舒适度有积极的影响。植物色彩能稳定人的血压和脉搏;植物能降低噪音,给人以安静环境;植物气息能陶冶人的情操等。
同样,舒适度对园林植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理想的舒适度,让人充满对园林植物的眷恋,不理想的舒适度,让人产生烦躁心理,或发泄到植物上,或讨厌园林植物景观这个大环境。
园林植物、微气候和舒适度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恰当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人的舒适度,心情愉悦,从而更加依恋园林环境,并积极探讨更加优秀的园林植物设计方案,创造更加优越的微气候;反之,搭配不合理,设计有问题的园林植物,却会形成恶劣的微气候,让感到不适,精神不爽,心情烦躁,对该园林植物景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人为破坏该园林植物的想法,导致微气候越来越恶化。
在北京方庄居住区芳群园多层楼(6层)区中部选择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楼间绿地3类(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各2处,并辅以非绿地为对照,比较不同类型绿地降温和增湿作用的差异,绿地面积约为650m2,在距地面1.2-1.4m处进行24h连续观测,每隔2h正点观测。观测场植被状况见表3-1。
3种绿地的气温都比非绿地低,尤其是乔灌草型绿地,其日平均气温较之非绿地下降了4.8℃;灌草型绿地和草坪型绿地比非绿地下降1.3℃和0.9℃,这说明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环境降温效应最显著,其中乔木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因降温效应是通过树冠的遮蔽而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植物蒸腾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由于土壤和植物蒸腾的水汽不易扩散,以及绿地的降温作用,所以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非绿地有所提高,其中乔灌草型绿地的相对湿度最大,与非绿地比较,其日平均湿度增加23.1%,其次为灌草型绿地,增加7.7%,草坪型增加值最小,仅为5.4%.灌草型和草坪绿地在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方面差异不大。
本试验所选4块绿地均位于紫竹院公园内, 面积均为3000m2左右,4块绿地的主要植物构成(表3-2),其中绿地1共有植物14种,乔木10种,灌木3种,草本1种;绿地2共有植物15种,乔木7种,灌木6种,草本2种;绿地3共有植物10种,乔木5种,灌木4种,草本1种;绿地4共有植物11种,乔木3种,灌木6种,草本2种。
本试验绿量采用陈自新等关于绿量计算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试验点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见表3-3。
4 块绿地的温度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这与4 块绿地中乔灌的绿量高低呈负相关,即绿量大, 降温效果好; 绿量小, 降温效果小。说明在炎热的夏季, 在一定比例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高, 绿地的温度则越低, 乔灌木有着较强的降温作用。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群落类型为: 单纯的草坪、灌丛、郁闭度为0.2~0.4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为0.2~0.4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木单层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 0.6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用作每种植物群落研究的样地为4个,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对照为裸地, 测定的时间为夏季温度最高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
7种植物群落平均减少光照强度的效应不同, 与裸地相比, 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少, 为17.98% ,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平均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多, 达90.19%。
与裸地相比在所研究的7 种群落结构中,草地降低温度的效应最小, 郁闭度≥ 0.6 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降低温度最多, 达2.4℃。各植物群落降低温度效应由小到大的排序为草地、郁闭度为0.2 ~0.4 的乔草群落结构、灌丛、、郁闭度为0.2~0.4的乔灌草群落结构、郁闭度≥0.6的乔木单层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灌草的群落结构。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增加空气湿度的数值在7 种植物群落结构中最大, 为6.7%, 草地平均增加的空气湿度值最小, 为4.4 %。
(1)案例1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并以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微气候环境改善为最佳。
(2)案例2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对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越大, 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在绿地绿量相等时, 乔灌绿量占整个绿地绿量的比例较大时, 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明显。说明在园林绿地中, 对环境温湿度起改善作用的主要是乔灌木。
在案例2中,根据北京市建成区园林植物的绿量总计,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45。而测量绿地4的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76,所以表现出改善微气候良好的效果。
(3)案例3也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就总体而言,不管是在减少光照、降低气温方面,还是增加空气湿度方面,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三个案例改善微气候最好的结构为乔灌草,然后灌草次之,最后是草坪。其中案例1是从定性角度说明乔灌草对微气候的改善,没有具备特有的特征;案例2、3都具有特征,同时通过案例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合理比例的乔灌与草的绿量也符合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因此可以将两者归纳为一,即郁闭度≥ 0.6的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园林植物群落对改善微气候效果最佳。
(5)结论在改善微气候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有限的空间里多采用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同时在乔灌草绿化形式基础上,可考虑郁闭度≥ 0.6的原则。
通过对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背景与意义的了解和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丰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性、景观性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得出了一个改善微气候,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环境湿度的原则,那就是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搭配。在经济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的,利用这个原则将园林景观设计做到最合理,这样既保护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对微气候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李辉,赵卫智,古润泽,李延明,陈自新,张新献,居住区不同类型绿地释氧固碳及降温增湿作用[J].环境科学,1999(6):41-44.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本身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在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学生的空间感和现场感不足,所以在空间场地布局时常常不合理,对于各园林要素的体量、大小、比例等缺乏客观认识,只能凭主观的想象和推测来进行大概的设计。很多学校也安排了专业实习课进行实地采风。这种直观、具象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空间感和现场感大有裨益,但是统筹安排麻烦,不能随时进行,也受到经费和天气的限制等,为此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园林景观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和补充。
园林景观模型是二维平面图纸的三维体现,它可以清晰直观地表达出平面布局、空间关系、色彩质感、比例尺度等平面图纸无法直观表达的内容。同时可以看出地形塑造和交通流线等的合理性,因此对于设计方案的理解和调整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采用模型进行辅助设计具有如下优点:
对于学生而言,卡纸、KT板、吹塑板、木板等都是常用的模型材料。这些材料在制作时操作较为方便,同时费用也较为经济,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在教室中即可进行,因此对于教学来说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十分便利。
工作模型对于质感、色彩的展现有所限制,但是对于各个空间和各园林要素的体量展现还是很全面和直观的,而空间关系和体量尺度是学生设计时最难把握的,所以在教学中随堂进行对于学生的空间感的提升很有好处。
对于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完全地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时,大量的图纸对其来说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但当加入模型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大幅提升,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同时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从而发现一些在图纸上难以自行发现的问题,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模型很好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改图的负担。
园林景观模型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通过对于设计场景等比例缩小而展现的实际场景,直观地表达设计效果和思想。对于公园景观设计、街头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公共空间绿地设计、专用场地绿地设计等各类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具有独特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功能、结构、形态、材料、构造、细部大样等的思考过程和成果展示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园林景观模型类型很多,按照用途分,一般分为工作模型和展示模型两种。工作模型是在设计过程中辅助构思的重要手段。通常对于工艺的精细度要求不高,主要以体块模型为主,表现出构筑物或设计要素的体量、结构关系来思考空间结构关系、比例尺度问题等。而展示模型不同于工作模型,它是以具体设计完成的图纸为依据,依据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反映设计实际效果的模型,对于制作的工艺和精细程度要求比较高,色彩和肌理的表达也要比较到位,主要用于最终设计成果的直观展示。展示模型和工作模型是设计师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产物。
竖向设计是学生设计课学习的基础,也是难点。地形塑造对于整个园林设计而言是骨架,是基础。然而学生在图纸上标出的标高和等高线很少能够在脑海中有相对应的实际地形地貌。山体的高度是否合适?地形的高程分布是否合理?山体的体量大小是否合适?地形的塑造是否符合交通的布置和功能的开展?这些问题都很难用语言和平面图纸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就需要用地形模型进行辅助学习。地形模型无需做出构筑物和绿化,只需根据等高线做出山体及根据标高呈现出高差,把整个竖向地形呈现出来,来考察体量和高度的关系是否匹配,是否利于接下来的平面布局的安排,从而做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学生经过学习都知道根据甲方要求和场地现状进行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然后再根据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进行场地要素布局。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要素布局过程中,各个设计要素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各设计要素的体量、比例、功能关系等都是很关键却又难把握的几个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特别是大场景的整体空间想象能力更是不足,所以整个设计和场地环境及建筑间的空间关系是很复杂也很难通过平面图纸直接看出来的,此时如应用体块模型则可很直观形象地体现各设计要素间的空间、体量关系,便于发现场地布局设计中的问题,有利于调整设计要素布局到最佳。
交通流线是在做基本场地布局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对场地的布局结构有很大影响。学生对于交通流线的设置可以做到按部就班,做好基本的分级设置,但细节问题及使用功能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因为交通线路貌似可以从平面图上直接看出,但具体使用中是否方便,是否能够很好地为区块功能服务还是要结合空间区域关系才能全面的考虑。所以之前在教学时很少考虑要在三维空间中思考空间流线设置,很多学生在做交通流线设计时就好像在做“连连看”一样用线条连通各个功能区域,但具体的走线,各个分级支路设置是否合理确实要打个问号。所以除用模型思考空间、体量等问题以外,对于交通流线、结构的思考和修改也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这样推敲出来的交通流线才更符合实际功能需要。
我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的破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当前维护生态环境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主题,随着国家对于园林工程建设的更加重视,园林工程建设不仅要注重绿化内涵,也要确保美观度,使工程成为地方标志性设施,完善地方形象,这便需要在设计环节对景观设计不断进行完善。特别是在重视文化传播的时代,应更注重民俗符号的运用,才能让设计方案更具中国特色。因此文中将针对分析,以供参考。
民俗符号,具备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独有特色的代表性要素,可以是一种图案、一种建材、一种工艺、一种植物,甚至是颜色的结合。在园林设计过程当中,民俗符号最为重要的应用主旨,便是利用合理的要素组合,最终设计出具备国家或地区独有文化底蕴的建设方案。这样的符号体现,对于当前国内园林工程独特魅力的体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我国这一类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来说,在园林设计过程当中,民俗符号的融入有着体现综合国力,展现国家与地区独特魅力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特别是负责园林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企业,都应更加重视民俗符号的重要内涵,并积极应用在设计过程当中,让园林设计方案凸显出我国的真正魅力,才能确保自身有更好的发展,成为具备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让我国的文化魅力能够在国际领域中得到认知与认同。但是就当前的园林设计概况来看,多数相关企业的设计过程通常都是以环境需求以及生活需求为主,注重实用性,自然不会重视民俗符号的应用,所以也自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于园林设计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方案对于国家特色的体现显然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只有得到重视与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俗文化,发挥出设计优势,最终促成优秀园林设计方案的产生。因此文章中更应当对民俗符号要素在园林设计环节中的渗透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这样更有利于清晰应用思路[1]。
2.1根据地区不同针对性选取民俗符号。我国包含了许多省市,而且因国土广阔,与多国比邻,所以各个地区在气候、发展历程、民族分布以及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差别,孕生了不同的风土文化,也正是我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所以要确保各个地区在针对园林工程进行设计时,能够确切的展现出当地独有的魅力,就应当针对性应用当地的民俗符号,体现出文化内涵。这种针对性的设计,更有利于推广各个地区的本地特色,不但能够确保园林的美观度,更能体现出当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当地的发展。可见针对性应用民俗要素,能够让设计方案更具独创性。因此在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应当首先考虑当地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而后针对性应用这样的要素完善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更有特点。例如谈及西双版纳,大众都能够想到许多要素,包括棕榈、芭蕉、大象、孔雀以及佛教等等。这些都是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设计时大可将这些要素进行巧妙的结合,体现出地方特点。例如可以在设计方案中加入孔雀与大象的石雕或木雕,配合南国特色的热带植物,展现出独具风情的园林美景。虽然许多人普遍认为这是在西双版纳随处可见的要素,但将这些要素进行巧妙融合,集中在园林设计中展现出来,能够确保园林工正将整个城市零散的魅力融合在一起,得到最完整的体现[2]。2.2创新民俗符号表现方式。民俗符号是在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传播的。随着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化符号的表现方式也必然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设计人员如果要确保园林设计方案能够体现出创新精神,便应当以更加创新的视角去看待民俗符号的应用,将被人忽视的,被认为陈旧的民俗要素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谈及哈尔滨这个城市,许多人最深的印象便是俄罗斯特色要素以及松花江等,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便是美丽的冰雕。为确保冰雕这一冰城最具特色及魅力的文化符号能够长久存在,在设计园林时,设计人员也应当考虑到这一要素的应用,即将冰雕与园林融合起来,建立冰雕主题的园林设施。而为确保冰雕能够四季常在,设计人员便需要发挥创意,并结合当前先进控温技术,为园内冰雕提供一个不会随季节升温的环境,但同时要确保不对周遭的植物生长产生影响。这样的创新设计,能够为园林树立起更加独树一帜的对外形象,让更多民众闻名而来,但显然这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用心,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能达成。2.3注重民俗文化的延续。为确保国家的任何优秀文化都能够不被遗忘,我国园林设计应当将更多冷门的、始终无法受到国民重视的民俗要素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例如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制作风筝的手艺长久流传,所以风筝也是潍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为确保独具特色的风筝文化不会因社会发展而逐渐被遗忘,在针对潍坊地区的园林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将风筝这一要素融入到设计方案当中。设置一处视野最为开阔的风筝区,并在园内安设风筝手艺人的现场制作区,让园林的主题更倾向风筝文化园区,建立起风筝美景相互衬托的景观,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更多民众能够在美妙的景色当中鉴赏风筝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能达到宣传风筝文化的目标,促进文化的延续[3]。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要与时代趋势及社会发展需求相符,才能够真正体现出设计美感,并展现出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色,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底蕴能够完全体现在设计方案中。所以在设计过程当中,对于文化符号的融入是十分重要的,懂得妥善利用文化符号提升设计美观度与独特性,才能真正确保景观设计方案最终得到更好的评价,为后续建设过程提供更加有利的依据。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意境,讲求“诗情画意”,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1]。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艺术并付诸现代园林实践,有利于传承和把握与运用中华文化精华。
诗情画意,指的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那样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2]。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园林景观意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以及四季变化对风景的影响。
当代各种纷杂,景观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趋势。但“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的创造与应用在现代园林中仍受热捧。较为典型的有成都、上海的易园,杭州西湖新十景、上海世博园中的“亩中山水”、三峡风景区,等。为此,研究现代园林“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途径有深远的意义。
《东方庭园论》指出:中国传统造园的特点是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体现出“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2]。首先,园林建造地的诗情(即地方文化特性)影响了园林的选址;其次,诗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讲求幽深曲折,正所谓 “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错杂,方称佳构”[2]。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即如果诗歌没有诗“意或情”,只讲究对仗工整、韵律严格,就没有灵魂;而园林的创建,若没有立意也就没有灵魂,缺乏创造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被誉为“姊妹艺术”,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层次、虚实、曲直的营造等)。造园家融画意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当中,借鉴绘画的手法营造曲折婉转的环境,引起人跌宕起伏、欣赏喜欢的审美体验。由此,画论便成功地指点了园林的主题选择和结构建造等层面。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多用假山、建筑、廊和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空间,追求“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的山水画境。
在园林中山体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在空间处理上,闭合为实,开敞为虚。园林景物的虚实对比,可加强艺术效果。虚实相生要做到“疏处不见其缺,旷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Bambusoideae、芭蕉Musa basjoo,配几块假山石,便构成一幅立体图画,消除视线的局限性。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假山留一个洞或墙上做一个假门,都能使人产生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园林中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的处理更胜实景。如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便是虚景产生的美[3]。
明代唐志契指出: “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中国古典园林借鉴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讲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苏州拙政园进门处的一座假山是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露,达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抑景效果,其部分往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写意和比兴、古诗画意境的再现及景题、楹联、匾额上的诗词点题等手法创设“诗情画意”,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形、色、声、香”均具备的奇妙景观。例如,扬州个园以墨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比拟“春山”;太湖石山前植松树,比拟“夏山”;黄石山植古柏,比拟“秋山”;低矮的雪石山不饰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比拟“冬山”。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画意境[4]。又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取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远香堂”则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是用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境造景,使景中有画。
不同的园林,“意境”迥异。如:北京圆明园中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水”的主题来设置,并较好地突出了皇家园林特点,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5]。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借用“诗文”来题名或点景,不仅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6]。
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也是景点景观重要的文化点缀,对丰富园林景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昆明湖和万寿山中间的长廊可以称为“艺术长廊”。此外,用于点景的“名文佳诗”,还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园林胜景也需要名文、佳诗的包装和点染,方能激发人们的游兴,并能起启迪南宫NG28官网、引导游人和拓展、深化意境的作用[7]。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司马光的独乐园、苏州网师园等,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植物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主要是按照诗格画理来取材构景。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造景的技巧直接受益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的芭蕉、修竹及雨滴蕉叶滴答有声之景便出自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也是取陶渊明“紫薇花对紫薇翁,名日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得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的诗意。
在现代园林中,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例如,利用文学作品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栽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a、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即寓意“玉堂春富贵”[8];或根据画理取裁,即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及各要素搭配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可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合观赏、吟诵的植物,增加园林文化内涵。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者可参照画理或诗文意境构建园林的空间序列。园林布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如画景观。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9]。足见,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可使园林布局产生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现代园林(如庭园、广场、交通岛、建筑和公园入口等处)的叠山理水也应注重写意。造园者要将大自然的雄浑或秀丽领会于心,然后结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将无限的空间浓缩于咫尺之间,使城市居民具有更为真切的贴近自然的感觉。以叠山来说,其在堆叠章法及构图经营上,既有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也有对山水画理的运用,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如是造就步移景异的立体诗画[9]。
现代园林景观的底蕴来自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及其序列组景。如安徽合肥的肥西老母鸡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主题概念,园区规划注重挖掘“鸡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强调“鸡文化”与“乡土性”,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为设计理念,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成功案例还有以“神农教耕”“神农坛”主题雕塑强调农耕文化的玉环观光农业园、重点挖掘梅文化的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特色,以欧式田园风情为景观基调的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等[10]。
对地方传统景观文化的挖掘,主要是通过“传统景观符号”的运用形成标题景观或重要景点,以唤起民族的典型情感心理,传达体验方式,引起共鸣。例如“沧浪之水”(沧浪亭)、“曲水流觞”(流杯亭)、“万”字形廊.
现代园林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成都的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特色的易园企业文化和易学园林文化)[11]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系列景观的设计。上海的设计巧妙结合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土地的深情,将“亩”与“园”结合,注重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图1~6)[12]。此外,三峡大坝景区主要依托“三峡工程”,全方位展示了“工程”和“水利”文化;北京中关村西区的环境设计方案分别以圆形的大众娱乐舞台、楔形绿地上的艺雕、方形构图元素、矩形网格等空间形式展现“阳光与流水”“黄土地的腾飞”和“网络意境”三个主题,较好地展示了“现代科技”的理念[13]。四者均用当代的景观符号(或设计语言)较好地表现出传统中国园林的内涵或寓意。
[2]刘尧,徐筝.谈诗情画意与中国古典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37.
[3]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4]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28-129.
[5]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0.5.
[7]程为宝,刘建国.诗情画意 写入园林―中国山水包装浅论之二[J].包装世界,2001(5):58-60.
[8]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10]闻佳.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
[11]任欣,王大志.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易园形态空间构成与意境解析[J].四川建筑,2006,26(2):10-12.
《中外园林史》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与体系,蕴涵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影响和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它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与传承警示,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中外园林史》的课程教学,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经验和风格。商丘工学院张伟、胡启国实行灵活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拓展互动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人以启迪[1]。景艳莉对《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组织编写权威的中外园林史通用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教学改革措施[2]。另青艳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应用方式[3]。巫柳兰应用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仿佛亲临景观实地,他们在教学中还融入“微课”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5]。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教学条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学习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基础以及周学时多、作业繁杂等特点,我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所有细节,但要求学生务必掌握重点知识。将重点内容分为3类:(1)“概念”内容,如世界3大园林体系的区别和特征;欧洲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风格和特征及对应的时代背景;伊斯兰园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征和区别;私家园林中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陵寝园林的演化和基本构素;寺观园林的基本构素等。(2)“节点”内容,如公共园林起源于古希腊,雕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园林中;中世纪形成伊斯兰园林类型;魏晋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构建;明清时代是中国私家园林的鼎盛时期等。(3)“独特”内容,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案例的“个性”。如兰特庄园的台层、水池;凡尔赛宫中路、水、植物的规制布置;泰姬陵的陵墓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一端,一条十字形甬道将园划成4部分,甬道中间是十字形水渠;拙政园以水见长,留园独置石峰;普宁寺建筑南半部是“汉式”,北半部位“藏式”等。在重点内容的学习方法上,坚持严密盯住的原则,做到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单元复习、考前复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这样多次重复学习后,学生的记忆较深刻。
学生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部分案例看不见、摸不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教材所述北方私家园林中的清华园,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平面图,但教材介绍了清华园的占地面积,以水景为主,以岛、堤将水面分隔成前湖和后湖,建筑南北中轴线排列的特点,并用“前湖”、“后湖”、“中轴线”、“南端”、“北岸”、“堂北”等关键词介绍园林构成要素的分布。同样,教材提到明朝寺观园林的月河梵院时,仅交代《月河梵院记》文字描述的内容,但院中园林要素南北东西位置及空间分布等介绍比较详细。结合学生在学习园林史之前所学的园林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布置学生绘制上述案例复原设想图,这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老师引导,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且不说学生案例复原图的真实度有多高,但通过作业提高了学生对园林史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好后续课程。
按常规,史书按时代编纂无可非议。以前老师讲课时,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年史体系讲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完全按年代顺序讲授园林史显得有点枯燥。按教材编纂体系,中国魏晋-隋时代基本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建设,形成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唐宋时代和元明清时代同样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新建和发展。当然,明清时代的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是集理政、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皇家园林。元大内御苑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明大内御苑西苑大体上仍保持着元代太液池规模和格局。清大内御苑的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均保留明代旧观。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同样有其发展完善过程,有承前启后的案例,如果一一照搬书本传授,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中国古典园林教学中尝试打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发展完善过程及其风格特征等园林类型体系授课,优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从古埃及和古希腊开始,浓厚的宗教思想对欧洲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强烈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3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3大教派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学生在上大学前对数学、文学艺术等影响园林发展的背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不同宗教体系知之甚少,而且教材介绍的内容又零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我们按专题形式补充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西方多神教、教等的发展过程和思想体系,并补充寺院和道观的建筑风格和寺观各自供奉的主体。上述知识的铺垫,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服务精神”这一重要价值观的教育。我们选择了以下内容:(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胡夫金字塔高146m,边长232m,占地5.4hm2,用230万块巨大的石灰石砌成,10万名奴隶历经30多年劳动才竣工;(2)泰陵姬于1631年动工,雇佣2万名工匠,历时22年(一说15年)完成;(3)元大内御苑的理水中,设计者引山上水入积水潭,积水潭与通惠河相连,经京杭运河发展航运,引金河水入太液池供生活用水。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帝皇对劳动人民的欺诈值得声讨,但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先人们的“工匠精神”及讲究质量的理念,提高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利用元大内御苑理水这个案例,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与城市产生内涝这一问题,同学们从城市规划设计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受到服务意识的教育。
园林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由园林“大师级”的人物授课,对新建立的二本学校的园林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命题。所以,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依靠书本中轮廓性的文字描述和课堂上展示园林照片、图片,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和造园手法,更不用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了。另外,仅仅依靠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来讲解园林历史,主要关注的是在哲学和物质文化层面的园林及园林的象征性作用的风格分析,历史中的著名园林反而变成一种背景[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园林史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3]另青艳.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87-90.
[4]巫柳兰.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微课”融入策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6):24-26.
[5]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3-2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