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南宫NG28官网现代园林建筑案例
南宫NG28官网现代园林建筑案例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其设计具有灵活性,并且类型丰富,包括亭、台、楼、阁、厅、堂、舫、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使得园林建筑的内容及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要求。一方面传统园林建筑如亭、台、楼等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产生许多新内容的园林建筑,如茶室、观赏温室、游船码头等。这些改变赋予园林建筑新的创作理念。因此,现代园林建筑应该是源于传统、超越传统,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的新型园林建筑,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具有意境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墙不仅是起防御功能的元素,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墙的建筑多采用花墙、漏墙、漏墙窗等形式;墙的组合形式长短各异、高低不同、虚实有别;墙的色调清新淡雅、灰色瓦顶、白色墙面。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传统建筑的高实外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在园林设计中既要考虑“墙”的防御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对于场景的意向作用,并且要避免风格压抑的弊端。例如,可以采用双层墙面设计,在外层添加小洞、玻璃砖、窄缝等元素;设计采用“高强低窗”、“高墙多窗”等手法;墙的压檐可以使用具有简洁现代风格的金属钢板来建造;造型上汲取马头墙等建筑符号并加以处理,营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既古朴又时尚的建筑环境。
传统建筑的门窗已成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建筑风格,深刻影响着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将传统建筑的门窗文化艺术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可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保留现代时尚性的建筑。为了与现代园林建筑简洁的特点相符,同时满足采光与通风的基本要求,一些繁复的门窗符号被丢弃,木质框架被保留并加以改造。例如,利用先进的方法及新型材料进行艺术处理,将传统建筑及门窗艺术传承、提炼、再创造,合理调整传统门窗雕饰艺术的使用功能及装饰的具置,重视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充分展现花窗、雕刻廊架等传统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强调现代设计的简约之美。这些处理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居住消费、填补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空白方面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园林建筑造型设计中,坡屋顶是设计师的常用设计手法。目前,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单坡、双坡、四坡和平坡结合等各异的坡屋顶形式。其中很多坡屋顶由金属材料制成,但在设计上非常讲究,既有利于排水,又颇具传统瓦屋顶的韵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色彩形式为“黑、白、灰”,形成“素雅”这一典型特征。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充分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继承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文化,并根据现念及具体情境进行合理调整。例如“黛瓦白墙”的色彩组合,给人一种清纯、心静、不浮躁的感觉,让身临其境的人行动更有秩序;灰白色调为主、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添加其他的色彩,并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模仿,创造出极具质感的新型建筑,既呈现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建筑形式的发展,真实展现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与经典对线 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天井,室内的家具、窗帘、坐垫、壁纸、地面拼花、屏风、隔断等,都离不开图案的装饰,由此可见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可利用的范围很广,大到自然万物,小到各种器具,因此,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大量可参照与借鉴的实例,我们应重视这些作品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图案,并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代表传统文化特征的元素提炼出来,再进行巧妙合理的诠释与运用,使设计在满足功能与美观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装饰图案以新的活力与生机。
地方材料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充分表现地方建筑的个性与特色,并与其所在环境契合。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木材、砖等传统材质的造型特点、物理性能、适宜处理方式等方面均是需考虑的因素,其选用要与当地自然环境、人们的认知感协调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在不断更新,建筑形式在不断演变,建筑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不同的建筑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现代建筑材料相比传统
材料,有着耐磨、强度高、可塑性大、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等绝对优势,并且可模仿各种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与造型,完美表达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富有现代感。当今建筑工艺的迅猛发展,为建筑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施工设计中,应打破狭隘的空间观念,发扬传统材料与技术的优点,摒弃其不符合时展需求的部分,注重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勇于创新。
在我国传统古建中,木构件占有重要位置,木构架的巧妙构造充分呈现出传统古建的美观。传统建筑中的柱、月梁、凛、斗拱等木结构构件,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已渐渐失去原有的承重意义,大多作为一种装饰性符号来表现,而直接采用仿制成木构件样式,也可营造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氛围。
天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主要起着建筑内部通风、采光、聚集及排泄雨水、吸除烟尘的作用。其与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中庭”的生态建筑理论相契合。在现代园林建筑中,可对天井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其看起来简洁,但又不失传统色彩。
庭院可以满足采光、通风的需求,还可补充室内空间的不足,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例如散步、庆典、聊天等日常活动。现代园林建筑庭院空间充分表达传统庭院的意境与特征。例如香山饭店庭院,具有冠云落日、水流筋、海棠春坞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点名称,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香山古木红叶;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充分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入口前用广场的方式来处理,满足现代旅游功能;后花园三面被建筑包围,一面敞开,布置得体,将精致与开阔有机融合;前庭与后院利用“长春四合院”连接,水池、假山、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现代园林建筑是建立在继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需读懂传统建筑元素的内在语义,把握其象征意义,并将其作为设计灵感来源与设计语言,灵活运用,注重创新,这才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不同的设计者对环境及建筑的认知与感悟不同,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及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而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把握一定原则,充分考虑人文传统、地区特点等因素,注重积极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建筑。
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之一,在园林建筑装饰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岭南园林建筑在窗的运用上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岭南园林大量采用镶嵌彩色玻璃的彩窗为建筑装饰元素。其色彩绚烂,图案及形式多变,既有中国传统建筑花窗的表现题材,又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构成形式;是岭南园林文化对外来艺术语言接纳、融合、创新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岭南园林代表之一清晖园的彩窗为例来分析岭南园林彩窗的艺术特征及现代装饰意味。
岭南园林起步较晚,在造园之初往往借鉴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在形式或布局方面,江南园林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而岭南园林兴盛时期正好与西渐时期在时间上很接近,加上岭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岭南园林糅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与西方建筑元素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风格。在岭南园林里往往会发现抽象的假山石放置在西式的几何水池里;或砖雕漏窗和铁艺漏窗运用到了同一面园墙。岭南园林在装饰手法从不照搬来模式,而是取其元素,重新组合,使其融为一体。因此我们看到这些中西结合的装饰形式时并不会觉得突兀而是自然合理的。
彩窗,在岭南地区俗称为“满洲窗”,源于广府满族文化。岭南地区民居自清中后期至时期的建筑装饰非常流行使用这种开窗形式。
清晖园始建于十九世纪初,后经近百年数代人的修缮、营建,才形成了如今格局。在清晖园整体艺术风格完善的时间段,正是玻璃彩窗在岭南地区大量运用的时期。作为当时最现代时尚的装饰手段,彩窗理所当然地为清晖园的营建者所青睐。
清晖园彩窗的结构主要由木质窗棂和镶嵌彩色玻璃两部分组成。窗棂作为彩窗构件的基础,以木条构成既有传统花窗样式又具有地域特征的装饰图案。形成以线条为主,辅以组合图形;构成形式以对称或连续为主;个别特殊的窗棂会使用多变的几何吉祥图案。而作为彩窗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彩色玻璃在加工工艺方面复杂多变,主要以磨砂、吹砂、车花、蚀刻等工艺加工玻璃表面。表现题材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题材基本相同,以吉祥图案、花草、瑞兽、人物、文字为主。在彩色玻璃组合形式主要有单色和套色两种。
传统花窗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变化多端的窗棂造型上,而以清晖园为代表的岭南园林彩窗除了具备传统花窗优秀的艺术特征外,进一步改良,镶嵌彩色玻璃。从造型、色彩、质感、甚至在氛围营造上,达到了一个更新的艺术高度。
园林建筑中的开窗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园林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彩窗作为清晖园中极具特色的装饰符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学与文化意义。彩窗本身作为观赏对象之所以能够散发特有的艺术魅力,主要因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清晖园彩窗与园林建筑本身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同时与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及审美取向和谐一致。在色彩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大面积的色彩和谐与点睛的强烈色彩对比来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感受;而这一特征元素在园林整体设计上经常得到体现。
清晖园彩窗的具体艺术语言主要表现在图案题材及色彩构成方面。传统花窗的窗棂造型主要以吉祥图案,神话人物为主,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清晖园彩窗的棂条造型因为镶嵌玻璃工艺所限等原因,主要以几何对称图形图案为主,镶以彩色玻璃,具有西方建筑装饰的构成特性。
彩窗作为岭南园林建筑装饰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区对外来文化接纳及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不仅表现出岭南文化开放性及宽容的审美情趣,还对园林建筑装饰进行大胆创新,增强园林艺术整体的可观性。阳光透过彩窗照射进室内空间,彩色玻璃经过阳光产生变幻陆离的斑斓色彩效果,活跃了室内空间的氛围。使原本色彩单调的传统建筑增加的趣味性。这种具有地域性色彩搭配方法,使清晖园既有古朴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又具有丰富多彩的西方艺术特征。在园林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以豆青色的青砖为主色调,点缀富于色彩变化的彩窗,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清晖园彩窗如一幅典雅华丽的彩构图案,镶嵌在古朴淳厚的青砖园墙之中。色彩丰富的彩窗与青砖园墙相映衬的色彩构成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既丰富又协调。彩窗这一装饰元素在岭南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内镶刻花彩色玻璃,围以丰富造型窗棂的园林建筑装饰形式,是岭南地区独有的装饰符号。刻花彩色玻璃这种西方工艺进入我国后,经过技术改良及艺术加工;使之更加适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岭南地区使用这种新工艺运用到建筑装饰上,形成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艺术形式和强烈的中西融合风格的艺术语言;是岭南园林建筑装饰的主要符号之一。
清晖园营建者的身份是官员、文人;而文人喜爱借助于诗文、图画等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在清晖园的艺术形式上,借鉴使用了中国画的“衬底”和“画心”形式来进行单体窗扇设计。“画心”是艺术表现的主体,材质主要以彩刻玻璃和书画作品为主;表现题材主要以岭南风物为主。在清晖园沐英涧入口处,有一套以表现清乾隆年间“羊城八景”的彩色玻璃“画心”,现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很好的“画心”代表。“衬底”主要是窗扇的棂条,以浮雕、透雕、斗心、拉花等工艺手法为主。这种用以书画形式表现窗扇的艺术特征使岭南园林建筑装饰除了在材料,色彩方面具有西方审美意味外,在艺术形式上更加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特征。
岭南建筑装饰大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功能性设计;与“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相符合。清晖园彩窗具有极明显的现代装饰意味;从造型形式上来看,其构图均衡饱满,色彩强烈对比而又和谐统一,包含了现代装饰的理念因素。在线条造型上以分割比例,主次虚实分布等方式来构成丰富的节奏韵律。加上丰富的图案造型,现代感极强的色彩构成设计,从而达到了瑰丽多彩的视觉效果;使其装饰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成为岭南园林建筑中的点睛之笔。清晖园彩窗的装饰现代感主要体现在现代艺术构成的“点、线、面”的组合设计,既造型简洁又色彩丰富,产生独特的形式美。
在清晖园建筑室内空间里,彩窗隔扇挂屏是墙柱面的主题。彩窗挂屏具有形式上的独特性,又具有壁画的装饰效果。其斑斓的色彩构成感,使传统风格的室内空间增加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清晖园彩窗的造型及图案设计的形式美感也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特别是窗棂的造型设计,在对传统花窗进行元素提炼,式样重组之后,呈现出既突出现代设计的纯净简约美,又能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融入其中,做到化繁为简,疏密结合的节奏韵律感。广州亚残会的标志就是以彩窗的色彩元素及棂条造型为基础,经过提纯、组合设计而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装饰意味。
彩窗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文化特性。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彩窗已经成为了岭南风格建筑的标志符号。因为其独特的中西血统的本质,所以彩窗可以与传统中式风格或西式风格的建筑空间或家具设施相搭配,而且在视觉上显得非常协调。
彩窗既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识别性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所以获得很多设计师的青睐,广泛运用到岭南建筑装饰中去。建筑大师莫伯志和佘俊南设计的白天鹅宾馆内的中餐厅屏风式落地墙就是以彩窗元素进行创作的,视觉效果突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装饰的设计经典案例了。正是由于彩窗的构成形式符合现代装饰理念,因此这一建筑装饰元素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景观最初与造园技艺紧密相关。古典园林时期,园林是权贵才能拥有的天堂,东方私家园林小中见大,主观性强,着力展现园主人的高风亮节;西方以皇家园林见长,注重轴线、几何图案的使用,以园林的规整大气烘托绝对君权。
工业对现代设计的冲击,使景观设计更注重功能性而非古典园林时期的对于少数人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现。景观成了建筑的延伸。如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教师住宅和园林,充分考虑了功能和经济的要求,朴实无华,白色的立方体建筑与松林为伴,形成强烈对比(如图1)。
大地艺术的场域特质是景观建筑形成的根本动力。雕塑家和早期的大地艺术家野口勇曾经说过:我喜欢想象把园林当做空间的雕塑。人们可以进入这样一个空间,它是他周围真实的领域,当一些精心考虑的物体和线条被引入的时候,就具有了尺度和意义,这就是雕塑创造空间的原因。每一个要素的大小和形状是与整个空间和其他所有要素相关联的。它影响我们意识的在空间的一个物体,我称这些雕塑为园林。
大地艺术的母体是雕塑艺术;把雕塑的尺度放大,大到有足够的空间供人进去体验。在雕塑这一实体中注入空的元素,放大其尺度,使它具有了与建筑相类似的特质:场所感和体验感。
所谓艺术化地形,即把地表塑成各种三维雕塑。由此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建筑塑形手法“Folding Architecture ”,让人产生奇妙而强烈的体验。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景观建筑。以艺术化地形的上人屋顶,把一个以交通、物流为主的工商业港口打造成了一个度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接纳公众人流,不仅解决了港口本身的运输问题,横滨沿岸的泊车问题,还解决了大城市公共空间缺失的问题。它的界面连续而流动,切割,隆起,凹陷,层叠,翻卷,扭曲,褶皱……这里最终戏剧性的成为了横滨的一大游览胜地,全要归功于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在一些具有特殊历史积淀和文脉的场地,我们需要做的是沿袭原有的文脉并且适应新的环境、解决当前的问题。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原是一个大型工业基地。在整个世界面临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德国鲁尔区原本的辉煌全部没落,的工厂被废弃,留下了荒芜和污染。这个公园就是鲁尔区一系列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公园保留了原有的巨大厂房和工业构件让人感知其历史: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成为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音乐厅……
封建帝王凭借其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的皇家园林其规模远非私家园林所能望尘莫及的,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无不具有这个特点,先秦两汉时期的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林苑地跨长安成及周边五县境,纵横300余里,隋唐的芳华苑﹑禁苑,周长100多公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北宋的华阳宫,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元明时期的太液池,占地面积为1500亩,承德建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颐和园,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显而易见南宫28,园林建筑规模大小,基本上是一个朝代的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国力的兴衰。
在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帝王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此相对,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园林建筑也不能例外,墙壁上的浮雕,栏杆上的石雕,门前的佛像、石人、兽等,、雕梁画栋、色彩浓艳,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显示了它的权贵地位,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承德避暑山庄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山庄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青砖灰瓦的楼宇和城墙、原木本色门窗、栏杆,淡雅庄重,简朴适度,充分体现了其雍容华贵的色彩和宏伟气势。
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布局精巧,色调素雅,灵活多样,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清新洒脱,在后来的园林建筑中都借鉴了南方私家园林的这些特点,比如,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摹拟江南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点,促成了南北方的园林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其我国古代在园林建筑的建造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北方园林建筑的主要代表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建筑大多营造于优美的自然的山水中,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建筑的空间结构上多采用内外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这些园林建筑尺度基本上不很高大,基本与一般民居相似。屋顶一般采用用布瓦元宝脊式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出檐深度较少,造型各不相同;勾头采用用兰花图案;院墙、宫墙依地势起伏,墙体厚重,用不规则的虎皮石砌筑或白粉墙,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造型丰富、严谨,这些都体现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特征。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碧纱橱、屏风、集锦槅子划分几个大小不一、结构富有变化的空间,使得建筑在内外空间上产生迂回、含蓄的意境。注重用色彩和装饰物对建筑构件的外在表现,例如石狮、华表等,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的不同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城市中或者近郊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多是以凿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占地面积规模较小,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主观创造,多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清高风雅,淡素脱俗,满足人们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的功能。建筑外观和细部装饰,线条跷曲,玲珑剔透。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南宫28,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南宫28,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线.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