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南宫NG28官网2023本科生风景园林毕业展
南宫NG28官网2023本科生风景园林毕业展三个方向,强调将毕业设计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践项目结合,关注国家和行业的热点问题。规划设计组的毕设同学聚焦滨水景观和乡村设计,武汉青山港城滨江公园的景观设计强调增碳减排、热舒适性,和韧性景观理念的应用;上海金山区水库村设计突出生境多样性营造和文旅视角。生态设计方向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的社区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碳中和设计、校园绿地景观与健康。植物应用方向探索荷花、绣球、郁金香等园林植物和芳香植物的应用。
其中,规划设计组3位同学于2023年6月3日,参加了由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举办的“2023风景园林“4+X”联合毕业设计答辩暨新机遇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专题研讨沙龙”,并获得了杰出奖和卓越风景园林学子奖。
小组主题概念是在风土中船承,于船流中汇聚,在历史的年轮里留下青山船厂的痕迹。小组通过要素格局分析、工业遗址分析、棕地污染治理分析进行船厂工业遗址价值评判并形成初步空间格局。基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识,积极采取气候适应性设计,发现场地热舒适性较差、急需新增碳汇空间以及长江消落带变化等问题,提出改善场地热舒适、构建增汇减排系统、打造韧性滨水景观三个专题策略,并通过热环境分析、碳环境分析、水环境分析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题研究。通过小组三个专题方案的妥协与汇总,从风道引入、交通路网合并、生态基底引入形成生态基底平面,并结合结合概念演绎、活动导入等形成最终平面图。保留原有竖向线条肌理,引入东南一西北风道,保留建筑及部分节点,导入活动形成平面空间。同时打造不同主题IP场景如引力场,竞技场,生态场等,以期打造独具特色的船厂遗址公园。
个人部分以面向微气候热舒适性为需求,采用grasshopper&ladybug工具,对武汉市、青山区及基地进行微气候热舒适性模拟,发现场地热舒适性差的问题。通过ladybug对三个概念方案进行UTCI模拟分析,进行多方案参数化模拟对比,遴选出最优方案及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布局方式,并提出在场地中建立连续的热交换系统的策略,形成“一道——两廊——多源”的空间系统布局。从热源优化和冷源保障两个角度,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进行策略布局,通过采用建筑屋面绿化和遮阳措施等优化场地热源中心,以保留滨江及船坞生态廊道等措施保障场地冷源。对最终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可知,场地热舒适性显著提升70%。个人分区设计主要负责竞技场、文化场、引力场,其中打造武汉最具特色的BMX场地,保留造船建筑特色游览线以及中轴集散大型龙门吊活动广场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武汉青山区作为化工区,碳排放量巨大,亟需在场地中构建增汇减排系统,缓解周边碳排压力。本次设计以增汇减排为导向,结合场地工业特色与记忆,打造船厂引力场。通过增汇减排措施的融入与高碳汇植物群落的设计,让工业废弃地成为青山耀眼的生态明珠。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以武汉青山钢城滨江空间为代表的长江武汉段水位消落问题与雨洪压力日益加剧,设计通过重新构建消落区域岸线类型与防洪体系以及雨洪管理体系,打造消落带适应性景观,消解场地雨洪问题,提高场地景观韧性。
总体设计从消落带适应性以及雨洪管理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对基地消落水位变化规律以及降雨规律进行总体分析,设置多级岸线与防洪堤体系,并活化相应防洪设施,打造活力艺术滨江空间,同时结合总体规划软硬空间格局,对汇水区进行重新规划,配合相应汇水区景观节点打造集收集、传输、净化、储蓄、再利用为一体的雨洪管理系统,强化场地景观水韧性。
详细设计延续“引力场”设计主题,通过强化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为主线,引入生态岛、滨江广场、自然滩涂等多类型景观空间,打造多元艺术滨江体验;在结合场地工业遗留遗留,打造时光大道等历史文化科普、集装箱集市等历史文化空间,突出场地原有历史文化肌理。打造高韧性、高吸引力的滨江“引力场”空间。
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设计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方案以上海金山水库村为规划设计对象,以“乡·息”为主题,从农田、水体、湿地三大板块入手优化水库村景观格局,对水库村的生态生境进行了保护与提升。
水库村自古圩塘交错,水草丰茂,具有河流、鱼塘、稻田等天然的湿地肌理,蕴含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居民自古在此围河造塘,种植水稻,具有深厚的渔文化、稻文化背景。本次设计重点突出水库村作为生物栖息地的独特生态价值,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江南特色水乡。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气候风险日益严峻。预测社区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构建社区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社区生态系统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韧性水平,提出优化社区生态气候气候韧性的设计方案,对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提高社区生活宜居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沿城乡梯度,选取城区的瑞金社区,近郊的莘城社区和远郊的方松社区为样本,在三个社区内分别选择六个代表性小区,作为研究样地。对CMIP6气候变化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预测社区在2025-2054年的气候变化状态及极端高温和降水风险;基于“P-S-R模型”构建了融合未来气候预测的社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总共设立十六个指标;评估分析三个社区生态系统现状、2025-2034(近期)、2035-2044(中期)和2045-2054年(远期)气候韧性指数。基于评估结果,从高温缓解、雨洪削减、绿地提升和社区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三个社区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设计策略。
公园绿地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市生态效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产生了显著影响。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自 21 世纪以来便将公园绿地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南宫NG28官网,其公园绿地建设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但其公园绿地供给水平以及居民对公园绿地建设的感知状况仍是未知的。
本研究从客观供给与主观感知两方面出发,研究上海市公园绿地供给现状特征与居民感知特征。首先,本研究运用 GIS 技术结合数据收集、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等方法南宫NG28官网,以上海市 16 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基本单元,对其公园绿地供给特征进行归纳,结果显示,各行政区可根据其供给特征划分为Ⅰ至Ⅳ类且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呈现出“放散式”分布。其次,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条件价值评估法来考量上海市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感知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对本地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平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程度,仍认为公园绿地是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在公园中改善情绪水平,更愿意去往主题明确且体验感较强的公园且更想在公园中获得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体验与进行步行活动。基于本研究各行政区公园绿地供给特征的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浦区、闵行区与松江区作为聚焦研究区域,结合居民感知特征对其进行公园绿地合理分布模型构建,研究此模型所带来的供给增益。
最终,公园绿地供给与居民感知的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未来公园绿地的发展方向与设计方向提供参考与依据,而聚焦区域研究则可为各个行政区公园绿地的未来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莲(Nelumbo nucifera)作为我国十大名花中唯一的水生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运用于各式园林中,是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南宫NG28官网。花色是其主要的观赏特征之一。花青素是莲花瓣呈现丰富色彩的主要原因,MYB家族转录因子在花青素合成中发挥调控作用。
本研究结合莲基因组数据与光调控转录组组学数据对莲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进行筛选鉴定,筛选得到4个花色合成相关MYB家族成员。结合瞬时转化与稳定转化,初步验证相关MYB转录因子对花色的调控功能,为揭示莲花色形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莲不同花色育种以及园林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莲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在观赏、药用、食用和种质资源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象征着高洁和清廉的品格。然而,莲作为一种强阳性及长日照植物,性喜光,极不耐荫,其生长和发育期对光照非常敏感,需要强光照环境,弱光或光照不足6 h便会引起开花受阻,降低其观赏性。
本文将从莲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数据中系统筛选分析调控莲开花的CO关键转录因子,并对其进行基因克隆和遗传转化功能验证,初步验证莲关键CO调控因子的功能,为培育耐阴型与观花期长新品种的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观赏价值极高,近些年在我国深受欢迎。花色是郁金香最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受到多种因素共同调节,其中花色素起主要作用。
本研究取5个郁金香品种的3个花发育阶段,通过特征显色反应、类胡萝卜素总量测定、类黄酮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基因表达量分析,探讨花色素成分含量和类黄酮合成关键结构基因、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等因素与其花色变化的关系。研究所选郁金香品种的花色形成机理,可为今后培育观赏价值高、具有色彩突破性的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心理健康是当下社会公共卫生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将芳香疗法融入景观中,利用芳香植物构建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功能的嗅觉环境是发展景观康养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取制备了四种芳香植物嗅剂,结合主观问卷和客观生理指标的检测探究了植物香气与其情绪效价、缓解焦虑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芳香疗法的应用和康复景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嗅闻实验中,四种芳香植物——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薰衣草薄荷(Mentha piperita ‘lavandula’)、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和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的情绪效价均随着香气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情绪唤醒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长时嗅闻中,虽然迷迭香和香叶天竺葵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但是对不同浓度香气的主观感知和客观生理响应具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植物香气的浓度控制是我们利用植物香气构建嗅觉环境时需要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