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地方文献丨《北京志·环境保护志《北京志·环境保护志》由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环保局承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本,精装,33.75印张,彩色插图16页南宫NG28官网,62.4万字,200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1000册。主编江小珂,主要编纂人员田虎元南宫NG28官网南宫NG28官网、江明等16人。
该书是《北京志·市政卷》下的一部分志。正文包括概述、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环保科研、环境监测、宣传教育与交流等,共7篇33章120节。主要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环境保护的发展。
从新中国建立至90年代,北京市的环境保护事业大致经历了孕育、创始和开拓三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0年是其发展的孕育阶段;1971年至1977年是其发展的创始阶段;1978以后是北京市环保事业的开拓阶段。从70年代初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来,北京市的环境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进。
环境管理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初步总结出适合首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管理逐步走上法制管理轨道;在城市建设和污染防治、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科研检测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单向污染源治理发展到环境综合防治,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发展到经济、法制和行政管理相结合,从重点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到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并重,从保护城市环境发展到保护城市及农村生态环境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在控制局部地区,个别水域以及某些污染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总体而言,环境污染问题和成因尚未得到全面认识。在环境质量篇,介绍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各时期各方面的环境监测的情况。五六十年代,市卫生和地质部门分别对局部地区的大气、水环境进行不定期检测,从检测结果看,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区和西郊工业区,地下水质总体较好。
70年代,国家环保、卫生部门陆续颁布环境卫生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70年代末,环境监测工作步入正轨,进行了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例行监测,建立了环境质量报告制度。这一时期,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排放量相应增加,城区大气污染向郊区扩展,城市下游部分河道污染加重,工业及交通噪声扰民问题突出,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质量逐步恶化。
80年代,市政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没有相应恶化。但就总体而言,北京环境质量仍存在很大问题且不容忽视。环境污染防治篇对于50多年来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做了总结。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两个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市一方面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国卫生运动,清运积存垃圾,改进粪便清运管理;另一方面开展了城市水域治理,疏浚河湖沟渠。在城市建设方面注意合理布局,将城市水源上游和主导上风向的西北部开辟为风景游览区、文教区,把主要工业区至于水源下游、主导下风向的东南郊,把易燃易爆、有碍环境卫生的工厂迁出居民区。
70年代对重点污染企业开展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对工业污染源制定“治、改、并、迁”等方针。8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环境污染的治理进度。1981年至1990年,全市工业污染治理共投资14.5亿元,完成治理项目6888个,使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有所缓解。
与此同时,全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烟尘控制区和低噪声小区等,对城市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使环境面貌得到改善。此外,北京市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5年,市政府成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作组,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和一些生态工程,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北京市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并把保护饮用水源作为工作的重点。该书还详细记述北京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工作,截至1990年北京市已形成比较健全的环境管理网络,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环境保规、规章和管理制度。志书对各种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作了详细地说明,并且对70年代以来环保科研工作以及北京环保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介绍,列举了大量相关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在环境监测篇中,介绍建国后各时期北京市检测机构的建立及各类监测工作的开展。北京市环境监测机构日益完善,设备日益先进,并逐渐完善了环境监测的方法、技术、规章制度,建立了质量保证程序,提高了检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