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
400-123-4567

公司新闻

南宫NG28官网环境保护综述br

  南宫NG28官网环境保护综述br2003年全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在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取得较大进展,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继续有所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部分地区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增长、需求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转变,环境资源将继续面临巨大压力,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世纪初的环境与发展正在迎接新的挑战。

  在防治非典中加强环境保护2003年春天,防治非典一度成为国家头等大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也因此发生转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围绕防治非典作了大量工作。中国医疗机构的环保设施建设普遍滞后。长期以来,医院废水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一直是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非典疫情使医疗垃圾和医疗废水处理处置第一次提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研究有关措施。为防止病毒扩散,各级环保部门严格监管医院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排放。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非典病毒污染的污水和废物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发布了《医疗废物焚烧炉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和《医疗废物转运车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与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疫区城镇污水消毒灭菌的紧急通知,严禁未经灭菌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污水排放。为防止疫情向农村蔓延,环保部门从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入手,重点解决生活污水、垃圾乱排滥放问题,组织相对集中的污水安全贮存设施和垃圾堆放场点;加强畜禽、水产养殖企业和菜篮子基地的环境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做好人畜粪便的集中处置,防止病原体扩散。国家及时安排国债资金建设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对餐饮、旅店、旅游、集贸市场、娱乐、民航、公路和水路客运行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免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各类环境监测机构为上述行业提供监测服务时减免环境监测服务费。

  为尽快找到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来源,世界各国的专家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非典期间,科学验证非典病毒有三种传播途径,即:近距离飞沫传播、分泌物通过手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经过4个月的研究发现,非典病毒的第四种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污染物气溶胶传播。空气中的气溶胶是粒径小于1微米的气体颗粒,在空气中成胶状,与气体物质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流动扩散性。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极易进入并可达到呼吸系统深部,甚至可以通过眼睛角膜等部位进入。中国有63.2%的城市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给控制病毒的传播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一研究成果对香港、广州、北京等地非典病毒蔓延急速的原因作出科学解释,为探索切断非典病毒传播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中国一些科研机构研究发现,非典与环境行为密切相关。一是非典病毒本来就存在于大自然中,但仅寄生于动物体内,由于人类滥吃野生动物,使非典病毒传染给人类,而人类对该病毒完全没有免疫能力,产生了极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中国专家在广东联合开展的调查发现,在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飞禽类动物的身上都有造成SARS的病毒。二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变异,使本身对毒性不大的冠状病毒发展成为杀伤力极强的新型病毒。环境污染可能是导致病毒基因变异的重要原因。放射性类、涂料类、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类等都是能够导致核酸类遗传物质突变的污染物质。因此专家纷纷提醒,国家应尽快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高度重视对国际上已经确认为致突变的管理和专业化心理等。非典疫情结束后,广东省率先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做出规定。

  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污染防治“十五”期间,国家继续把淮河、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三河三湖”),把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两控区”),把北京市(一市)和渤海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目标是:到2005年,“三河、三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在2000年排放水平上分别削减10-40%,渤海主要污染物入海量削减10-20%,海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以上,东线个控制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0%,80%以上的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3年,中国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十五”环境保护计划安排的2692个污染防治项目,已完成821个,在建654个。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库区化学耗氧量削减量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20%以上;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环渤海地区化学耗氧量入河(海)年削减量达到1.5万吨和4万吨,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4万吨。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60%以上。三峡库区二期蓄水顺利完成。蓄水前全面加强了库底清理工作,蓄水中坚持开展漂浮物不间断打捞,三峡成库后的水质状况比预想的要好。库区干、支流水质除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全国设市城市共建设污水处理厂537座、排水管道17.3万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3578.5万吨,处理率达到40%;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651座,无害化处理量7404万吨,简易处理量3848万吨,处理率达到54.2%;城市年节水37亿吨,污水再生利用21亿吨;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75%,绿地率达到2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36平方米。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近年来,在各地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建成和拟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有: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南京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6家;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和贵州省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也正在开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任务,在2003年8月召开的全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层层落实责任。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环保建设中的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努力完成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

  针对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因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群体性中毒伤亡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严重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司法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整顿的范围包括: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的建设项目;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企业;国家明令要求于2002年底以前淘汰的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废五金电器、电线电缆和机电加工利用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行业集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区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面清理和清查活动,国家有关部门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污染问题开展了集中检查。取缔、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和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收到了明显的环境效果。2003年6月至10月,国务院六部门联合督查组分赴12个省(区),全国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9.6万人次,检查企业20.01万家,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1万件。依法取缔、关闭不法排污企业7339家,污染反弹上升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生态保护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在分别对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生态总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成了长江源、黄河源等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加强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重点工程的环境监督管理。继续实施“三区”推进战略,对特殊生态功能实行抢救性保护;对生态脆弱区实行积极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区实行提高性保护。针对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对中国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危害,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公布了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16种外来入侵物种,并对每一物种的控制方法作了说明。针对2003年春季内蒙古阿拉善草原非法采集(搂)发菜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周边地区各级政府,采取教育、查堵和现场检查等措施,禁止采集发菜,并对农贸市场、超市、饭店进行明察暗访,坚决打击发菜黑市交易。2003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批准了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全国试点已达86个。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重大保护草地工程等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累积完成造林面积1.6亿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2146万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22万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5亿亩;完成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310多亩;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523万亩;营造速生丰产林1000余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00万亩,封育保护1.65亿亩,建设小型水利水土保护工程69.6万处,解决了1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海南、吉林等7个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1个,“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沼气池1100万个。建设国家级野生稻、野生大豆等原生境保护示范点17个,铲除紫茎泽兰6万多亩,豚草192亿株。

  目前,中国共有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3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南宫NG28官网。全国各类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土保持工程进展顺利。全国耕地面积为1259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2003年10月,中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传达了副总理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示,研究了进一步加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工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展自然遗产立法等重点工作。

  国家发布了一批环境法规、标准和污染防治政策第十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批准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环保总局与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摩托车和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摩托车技术政策中提出了中国摩托车污染排放控制指标:到2004年新定型的摩托车(不含轻便摩托车)产品污染物的排放应当达到相当于欧盟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水平;2005年新定型的轻便摩托车产品污染物排放应当达到相当于欧盟第二阶段的排放控制水平;2006年前后中国所有新定型的摩托车产品污染物排放应当达到国际先进排放控制水平。摩托车产品的排放耐久性里程,当前应达到6000公里,2006年应达到10000公里。技术政策要求摩托车产品生产应向低污染、节能的方向发展,并逐步提高摩托车排放耐久性里程。柴油车技术政策规定,当前柴油车污染排放应执行相当于欧盟第一阶段控制标准,到2004年达到相当于欧盟第二阶段的控制标准;到2008年力争达到相当于欧盟第三阶段控制水平;2010年争取与国际控制水平接轨。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顺利完成了秦山二期1号机组、岭澳核电站1号和2号机组、秦山三期1号和2号机组首次装料批准书核安全审评与监督工作南宫NG28官网。对全国18座在役运行的民用研究堆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审查,采取了相应整改措施。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放射源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管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法规体系;对民用和核承压设备实行执照审批制度,对运行和在建的机组、研究堆、实验堆、供热堆和临界装置、核燃料循环设施进行了环境影响报告的审评与监督。核与辐射安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有所提高,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取得进展。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不合理开发和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中国七大江河水系有30.3%的监测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其中,海河、辽河流域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滇池草海呈重富营养化状态,巢湖、太湖分别处于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全国54.8%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超过二级标准;有49.2%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超标;在监测的487个市县中,有265个城市出现酸雨(年降水平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占54.4%;其中,降水中PH值年均值小于等于5.6的城市有182个,占37.4%。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58.2%,且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4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占80%,烟尘占79%。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总体水平低、稳定性差。很多企业防治污染的主动性不强,清洁生产没有在企业广泛开展,从源头控制污染的能力亟待提高。

  农村和农业环境问题突出中国中低产田高达69%;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7.3%,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已达1.5亿亩,24.4%的农田处于污灌警戒线。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日趋加重;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不高和废物资源化程度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中国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农药产量按有效成分计达40多万吨,各种制剂约150万吨。70%的农药为高毒性品种。由于使用不当,渗入到食品中,造成严重污染。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中国的标准与这些标准相差悬殊。此外,部分大中城市郊区“三夏”、“三秋”季节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乡镇企业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部分污染物未经无害化处理处置;部分农村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实际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8000-9500亿立方米,只占水资源总量的32%,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减少,全国正常年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年均因干旱受灾耕地达4亿多亩,669座设市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大城市一度出现严重缺水局面。西北地区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11倍。中国农田年受旱面积超过3亿元,因旱减产数百亿公斤;中国农村还有700万人饮水困难。但缺水与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的矛盾同时并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3,大量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

  部分河流水生态系统失衡不少河流湖泊断流、萎缩,旱涝灾害频发,一些天然绿洲消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青藏高原湖区大量湖泊萎缩使30%以上的湖泊干旱成盐湖或干盐湖,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湖区面积减少了300多平方公里。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形成大面积漏斗,部分地区地表植被枯死、土地荒漠化。华北地区连年干旱使水库蓄水量减少,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达18万平方公里。按目前的开采强度,现有的深层地下水储量仅可维持开采9-10年。因缺水导致的季节性污染事故和跨界污染纠纷呈上升趋势。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一些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有毒赤潮加剧。2003年,全国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2182万亩。固体废物在海岸的堆放量和污水排海总量继续增加,使近岸海域污染程度加重,赤潮发生频率增加;海洋开发强度加大,海上运输日益频繁,发生海水污损事件的几率增加;海洋养殖污染短期内难以解决。40多年来,围海造地、开垦滩涂总面积超过66万公顷,滨海湿地丧失约50%,红树林减少了73%,近岸珊瑚礁80%以上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风蚀面积有所增加,侵蚀强度加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27万平方公里,而在不断治理原有沙化土地的同时,新的沙化土地又在产生,并呈继续扩大之势。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耕地地力不同程度退化,土壤缺钾和耕性变差等现象普遍。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森林植被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退化,约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3,每年还在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西部地区草原面积约50亿亩,占全国总量的84%,过度放牧、乱垦滥采,使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年均产草量比60年代下降40-50%。20世纪中期,北方11片重点牧区退化草原已占可利用草原的39.7%;20世纪后期,北方12省草原退化面积已扩大到50.24%;许多地区的草原正处于退化的转折时期。一些地区乱砍滥伐森林,非法占用林地现象仍屡禁不止,毁林开垦、陡坡种植等依然存在。

  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地质灾害仍然严重全国各类矿山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500万公顷,复垦率仅为12%。矿产开发中“三废”污染严重,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矿区周围水均衡系统遭受破坏。2003年,全国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全国许多矿业城市(镇)处于产业转轨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艰巨。全国采矿引起的塌陷超过180处,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塌陷面积172.5万亩。不合理开发、倒卖、走私古生物化石现象屡禁不止,许多重要古化石和地质遗迹被损毁。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珍稀物种栖息地环境恶化,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现象十分普遍,农业生产推广高产品种,忽视土著种、低产种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骤减。20世纪80年代初记载的野生稻分布点有60-70%消失。有害外来物种入境增加,生物安全面临威胁。全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状态。

  当前中国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口增长和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压力。中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世界22%的人口;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复合型污染。其次是,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地方的领导存在首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缺乏生态观念,违反自然规律,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甚至违法决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是环保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中国环保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保护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迄今,仍未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机制,缺乏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改善环境质量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环保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好机遇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围绕理论、体制、制度和机制创新,构筑新世纪初中国环境保护发展战略。

  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在造纸、发酵、食品、医药、水泥等重污染行业,根据排污强度确定应当淘汰的落后工艺、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加大关停力度,并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控制停产关闭企业的污染反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环保部门要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建立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帮助企业在实现污染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工业的物流和技术链组织工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型区域,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深化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生态文明。

  强化污染控制手段,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尽快扭转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局面,必须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以流域、区域和城市为单位,确定各种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并按照一定条件分配到每一个排污单位进行削减,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实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机统一,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要从单要素管理向多要素综合管理转变,从以行政区管理为主向按流域管理转变;将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实施“三区”推进战略,即: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区实行积极性防护。同时,要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与规划;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统一监管,创造条件开展“生态移民”,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质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体系国内外经验显示,必须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企业是投资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政策扶持;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体,设施的运营费从征收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中解决;农业环境保护实行“绿箱政策”,坚持政府补贴和农民投入相结合原则;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国际环境履约、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领域,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建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模式,使城市政府摆脱可以企业化的社会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以税费为核心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对企业和社会环境行为的调控能力。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南宫NG28官网,增强环保系统执政能力首先,要加强环境法制和政策制度建设。加快环境立法,建立完善的环境保律体系;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加大司法介入力度;加强政策、制度和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以税费为核心的环境经济政策。第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推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的建立。加强和完善部门和地方之间环境保护协调和配合,简化协调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协调职能。第三,实行分类指导的政策。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很多环境因素的制约。为使各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达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能走多快走多快”,以更高的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在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达到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城市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水平。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工作重点则放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上,加大对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第四,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和水平。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和要求转变为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行动。通过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加快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立法,促进公众参与法制化。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环保社团组织支持政府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Copyright © 2014-2022 南宫28(中国.NG)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2616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地址:南宁市西乡塘区科园大道68号南宁高新区南宫28号楼1205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7715840 联系人:山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