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理论研究 供需平衡视角下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随着市民对城市绿地的游憩需求逐渐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在绿色空间规划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在供需平衡的理念下,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采用POI大数据法、可达性方法和实地调研法,分别分析小型公园空间供给与人群需求的匹配度、小型公园空间设计与人群活动需求的匹配度,并以此评价服务水平公平性、人群使用公平性。结果表明:金牛区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整体呈现从城区中心向外部逐渐增强的特征,五块石、凤凰山、西安路、荷花池和驷马桥街道因居民需求大、小型公园数量少,导致该区域供需失衡严重、服务水平公平性较差;大多数小型公园的设施配置、空间管理和景观设计不佳,未能契合居民的使用需求,人群使用公平性结果不理想。根据研究结果尝试提出“增量提质”的建议,旨在响应需求优化小型公园规划设计。
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现如今“十四五”规划也强调以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来提升城市品质,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应重点关注公园绿地及相应配套服务的供给。作为具有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提升环境质量、减少热岛效应与增加生物多样性[1],还为居民提供日常交流、健身休憩的场所,以此促进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社会交往[2]。
公园绿地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空间资源,其可获得性、服务有效性与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紧密相连[3]。在当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应为每个居民提供基本的绿地保障,然而传统城市规划中通常遵循以人均绿地面积、绿地服务半径为标准的绿地建设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居民的需要南宫NG28官网,但在建设过程中绿地配置与居民需求的匹配不够精准,同时旧城区的绿地建设与绿地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存在时空差异,使得旧城的部分绿地规划未能参照建设规范,这些问题导致了供需失衡、无法实现绿地社会公平的问题。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开发趋于饱和的城市建成区用地日趋紧张,且原生自然绿地资源有限,增建大型公园绿地的行动难以实现[4]。与此同时,快节奏生活使人们的休闲时间碎片化,为满足日常户外游憩的需求,居民更愿意前往距离近、到达便捷、灵活多样的“小型公园绿地”(以下简称小型公园)活动,小型公园已然成为城市绿地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将小型公园作为城市休憩空间扩展的主体。因此,探讨小型公园的公平性不仅影响居民的美好生活品质,也为小型绿地的合理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伴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需求的变迁,公园绿地“公平性”内涵及其评价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其研究主要经历了数量均等、空间公平和社会公平三个阶段。
数量均等阶段强调绿地总量,主要通过构建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评价指标,从不同地域空间的绿地数量均等分配中体现公平性,未考虑人的需求和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
在注重绿地的服务效益后,逐渐转向空间公平的研究阶段。此阶段关注绿地的数量和配置区位,分析不同空间单元的居民接近公园绿地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取有效服务机会的大小,研究方法以可达性/邻近性为主,计算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法、网络分析法[5]、引力模型法[6]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7]等。虽改善了供给方式和水平,但仍忽视了绿地的空间分布应当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原则。
20世纪末,公平性研究步入社会公平的阶段,已从“地的公平”转为“人的公平”,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眼于提升不同群体可达公园绿地数量、面积的平等性,并适当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8]。Dai探讨了种族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绿地可达性和社会公平性的影响[9];尹海伟等参考国外的“需求指数”概念,将可达性水平测算结果与需求指数综合分析,继而分析上海市城市公园公平性[10];吴健生基于供需视角,利用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结果评价绿地供给,并结合居住区人口需求分析深圳市绿地社会公平性[11]。发展至今,研究内容仍属社会公平范畴,但关注点从“人人平等”转移到了“人人均好”,即公园绿地能有针对性地响应各类人群在可达性、设施、主题类型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并向弱势群体倾斜。Li Hongbo指出公园设施配置和内部设计与居民行为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决定了居民的使用意愿和频率[12];Akpinar研究表明公园质量和空间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使用公园,以及活动内容和使用频率[13];。社会公平阶段的公园绿地规划方式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要求以差异化、精细化视角来考量居民的分布特征和使用需求,同时公园绿地的质量和设施配置已成为探讨公平性不可忽视的因素。
回顾既有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发现,需求侧属性对公园绿地规划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公园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关系是体现公园绿地公平性的重要依据。然而国内大部分研究对规模小、分布广的小型公园重视不足,并且大都只从宏观角度分析公园绿地的建设数量及空间布局,忽略了从微观层面探讨公园绿地的内部空间品质对居民使用公平性的影响。此外,已有研究通常选取传统人口数据代表居民的绿地需求,存在数据时效性差、获取难度高、精确性低等问题,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易获取覆盖广的POI数据为研究人群需求提供了新的手段。POI是指一些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实体点数据,具有样本量大、信息丰富、类别清晰等特点[14],利用POI信息可通过数据直观呈现出人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和活动强度,由此得出不同空间中人群对公园的游憩需求程度。为有效反映人群的活动强度,本文参考相关文献[15]选取了6类与公园游憩行为密切相关的公服设施POI数据作为影响因子,分别是公交站点、住宅小区、商业金融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教育科研设施POI数据。
鉴于此,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在综合考虑小型公园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微观空间设计的基础上,从供需平衡视角出发,利用POI大数据方法、可达性方法和实地调研访谈法对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公平性和人群使用公平性进行研究,旨在评价小型公园的需求公平,为科学优化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提升公园品质提供方法借鉴。
旧城区存在城区人口密度高、建设开发密度大且公共活动空间有限的问题,为了满足居民对以绿地为主的配套环境质量的需求,旧城区的规划改造主要以存量更新的方式为主,并将建设城市小型公园绿地作为提升绿地服务水平的抓手。
金牛区地处成都平原东部,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本次研究区域范围是金牛区三环线)。该区域是典型的老旧城区,建成比例较高,且具有“三老”特点,即老旧居住区、老旧城中村与村镇合并区、老旧商贸区。受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影响,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多呈点状和带状,《金牛年鉴2019》显示金牛区已完成多个游园、微绿地的改造建设项目。基于此,选取金牛区三环线内区域研究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情况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为用地独立、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内的小型公园。目前小型公园没有明确的界定,参考相关文献[16],小型公园在本文的定义是规模在1000~10000㎡之间、宽度≥12m、配置相应游憩设施、存在明显边界范围、主要功能是面向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公园绿地。
研究内容从两个层面递进式展开:(1)在宏观层面主要讨论小型公园的数量及空间布局,通过综合分析公园可达性与人群需求程度之间的供需关系,评价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公平性;(2)在微观层面聚焦于小型公园的建设质量,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公园内部空间质量与人群活动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推演出小型公园的人群使用公平性。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小型公园数据、道路数据和POI数据。通过对谷歌卫片、街景地图和《成都市金牛区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的现状公园绿地进行筛选,将符合要求的小型公园在GIS平台中进行矢量化绘制,最终获取50个小型公园的面域数据。基于《天地图2016年全国电子地图数据集》,提取出研究范围内的路网信息作为道路数据,将其导入GIS平台中进行拓扑校正,并构建网络分析数据集。运用网络爬虫在“链家网”、“百度地图”等网站获取公交站点、住宅小区、商业金融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教育科研设施6类POI数据信息,并导入GIS平台。所有空间数据均设定到WGS84投影坐标系下后,统一建立研究所需的数据库。
小型公园的供给服务能力通过空间可达性程度来度量。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是在供需两端的相互作用下讨论可达性,可体现公服设施与需求人群对可达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地理空间的实际阻力,在运算中增加了距离衰减函数,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公园、医疗等公服设施的空间公平性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故采用该方法分析小型公园的可达性。以往研究中多使用人口数据测算需求方的规模,而本文引入POI数据计算绿地需求量,某一范围内的POI点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区域绿地的潜在使用人群数量和使用强度。在GIS中使用渔网工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00m*200m的网格,令POI点与各单元网格进行空间连接后,可精细化统计落入单元网格内的POI点数量。同时将单元网格作为可达性评价对象,在GIS平台中提取单元网格和面状绿地的几何中心点分别作为需求点和供给点,需求方考虑单元网格数量和POI点数量,供给方考虑公园绿地数量和面积。
居民为获得公园绿地服务所愿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是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关键所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居民往往选择步行前往就近的小型公园,且73%的居民10min以内可到达,2012年美国交通部《全国自行车于步行出行行为与态度调查》中也显示,61%的调查对象愿意前往离家10min的公园进行休闲锻炼等活动[17]。因此,在GIS中将道路网的出行速度设定为平均步行速度5km/h,采用OD成本距离计算单元网格到达小型公园的最短时间,且步行的最大承受限度不超过10min。计算单元网格可达性具体步骤为:
其中,Rj表示公园j在服务范围内的供给水平,Sj为公园j的面积,dkj为网格k到达公园j的出行时间,d0为出行极限时间,Pk为网格k的POI点总数量,表示到达公园j的出行时间小于d0的网格集合,为空间距离衰减函数,即高斯方程,计算如式(2):
其中,Ak表示网格k的可达性,即累计公园供给水平,表示到达网格k的出行时间小于d0的公园集合,其他指标说明与公式(1)相同。
本文利用POI数据来量化人群需求程度,并延用上文划分的200m*200m的单元网格作为需求度评价对象。考虑到设施使用频率、对公园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利用Yaahp软件的AHP层次分析法判定各类POI数据的权重(表1),在GIS中将单元网格内各类POI数据与相应权重相乘后进行叠加,其数值为各单元网格空间下的人群需求程度。
基于划分的200m*200m的网格,将小型公园空间供给能力与人群需求程度进行叠加分析,即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根据结果评价小型公园服务水平公平性。同时本文对金牛区小型公园的建设品质、管理水平和使用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进行实地调研,据此分析小型公园中人群使用的公平性。
利用GIS计算出可达性后,采用自然间断点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级和可视化处理,单元网格颜色越深则代表绿地可获得量越多,则该区域的公园服务能力越强(图2),反之则服务能力越弱。结果表明:金牛区小型公园供给存在空间差异。茶店子、营门口、九里堤和沙河源街道的小型公园建设数量较多,小型公园可达性较好、服务能力较强,其中九里堤街道出现的大面积服务空白区为高等教育用地,故未考虑在此修建小型公园。而五块石、凤凰山、西安路、荷花池和驷马桥街道的大部分区域缺少小型公园,且现存公园面积规模较小,导致无法保证街道内充足的绿地资源供给、小型公园可达性较弱。
对人群需求程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后,区域颜色越深则说明人群对小型公园的需求度越高(图3),反之需求越低。整体上看,二环路以南区域的需求程度高于以北区域,说明靠近城区中心人群的活动强度较高,对绿地的需求随之增大。其中,高需求区域主要集中在营门口、九里堤街道北部和五块石、荷花池街道东部,表明该空间下的人群活力旺盛,对于小型绿地的使用需求强烈。而抚琴、西安路、驷马桥街道表现出区域内人群活动的强度较高、空间分布较均匀,表明整个街道对小型公园的需求程度都较高。
借鉴社会公平性的内涵,将小型公园的客观供给与居民的需求相联系,并通过二者之间的供需匹配一致性反映小型公园服务水平的公平性。在GIS中将各单元网格的可达性程度与需求程度进行因子叠加分析,颜色越深表明供给越充足,服务水平越能满足居民需求,即小型公园的服务水平公平性程度越好,反之公平性越差(图4)。
结果分析如下:金牛区内小型绿地的服务水平呈现出从城区中心向外部逐渐增加的空间特征。其中茶店子、营门口、九里堤街道因新建小型公园南宫NG28官网、改造废弃空间、优化存量公园,大部分区域实现了充足供给,服务水平的公平性较好。供给匮乏、服务水平公平性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五块石、凤凰山、西安路、荷花池和驷马桥等街道,该区域的小型公园资源配置不合理,探寻其原因:凤凰山、五块石街道附近建有沙河源公园、府河摄影公园、成都市新桥公园、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大型综合性公园,因其具有服务范围广、功能丰富等特点,政府忽略了小型公园的规划建设,导致居民缺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西安路、荷花池、驷马桥街道内多为老旧社区。一方面过去老城区盲目追求大密度开发和修建城市建筑,公园绿地的建设并没有受到重视,对于已建公园来说,部分建在单位大院、职工宿舍等封闭式住区内,公共性弱无法服务社区所有居民,而其余开放性公园的规模面积又过小,该区域由之产生了现存小型公园数量较少、面积规模较小的服务能力低下问题。另一方面当下该区域建设用地大多饱和、存量空间改造效率低,以新增小型公园来提升供给水平的措施难以实施。同时这部分区域居民的需求程度较高,故供不及需。
公园绿地的功能作用体现在为人们提供服务。通过分析金牛区小型公园的内部配置、管理状态和居民的活动类型(图5南宫NG28官网、图6),发现政府在自上而下的绿地供给模式下,普遍较少关注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导致公园无法满足人群的使用需求和实现使用公平性。
小型公园普遍存在设施配置不足、功能空间单一的问题。调研发现因小型公园的休息设施不足,中老年人在休息闲坐、下棋打牌时通常会自带座椅板凳;由于健身设施的缺失和老化破损,大部分小型公园无法支持中老年人进行器械锻炼活动,而对于广场舞、打太极、健身操等中老年健身活动来说,小型公园的活动空间通常比较狭窄和分散,未能较好迎合此类所需一定规模场地的集体活动。儿童的活动项目主要为娱乐游戏和运动锻炼,但大多数小型公园没有提供专门服务于儿童的游乐设施,儿童的活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至于青年人最需要的健身步道、运动场地和设施则十分缺乏,导致该群体出现“被动式远离”公园的状态。
老旧城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通常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日间、夜间的使用兼容性低。公园对于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包容度很大程度体现了公园的公平性,通过调研发现金牛区内建成时间长的小型公园多出现无辅助性坡道、无安全扶手、游憩设施安保措施不足的问题,年久失修的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隐患,不友好的活动环境限制了弱势群体的使用。调研还发现小型公园的照明设备基本不亮,居民夜间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尤其是行动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这将影响居民夜间锻炼、休闲活动,降低小型公园夜间使用效率。
小型公园绿化的景观性、生态性较弱,难以契合居民观赏美景、放松心理的需求。小型公园为长时间在“水泥森林”中工作生活的居民提供了接触绿地、树木、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的机会,老旧城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基础较好,绿地覆盖率高,但大部分绿化空间景观层次单一、色彩单调,加上缺少绿化养护,观赏价值降低,无法达到居民身心愉悦、放松减压的效果。
在剖析小型公园供给与人群需求失配的具体问题后,本文归纳出更好实现小型公园公平性的规划策略:以宏观层面的“增量”、微观层面的“提质”为实施途径。公园绿地的“量”主要指公园的建设数量和建设面积,易在空间上度量和布局,公园绿地的“质”受到公园的设施、景观、功能等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园的设计层面。
“增量”行动是通过补短板、补弱势的方式达到小型公园空间布局的公平性,需在全域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增建方式以依托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存量改造为主,并优先选择供给匮乏、低服务水平区为增补区域。结合金牛区实际情况,五块石、凤凰山、西安路、荷花池和驷马桥等街道的小型公园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存在大量供给匮乏、供给不足区域,应首先考虑在此增建一定数量的小型公园。
为遴选出适合改造成小型公园的场所,需首先梳理以上五个街道的存量资源,并整理清单。其次将存量空间与供给匮乏、供给不足区域进行适配性评价,包括评估存量空间的再利用效率、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改造资金投入量,分析供给不足区域的现状用地类型、土地利用规划。最后提出最有利于弥补供需失配、公平性不足的空间利用对策。规划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改造剩余空间。剩余空间是指城市中无法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包括边角空间、消极空间和闲置空间等,可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小型公园,消除绿地服务盲区的同时也激发了老旧城区活力、提升了城市品质;
附属空间挖潜。鼓励向居民开放封闭性较强的活动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办公、商业、居住、文化设施等用地中的附属绿地和广场,具有设施配置齐全、空间品质高、场地规模大的优势,可通过制定约束性管理规定对居民开放使用权限;
打造滨水游园。凭借金牛区内的河流水域优势,沿河打造点线结合的滨水游园系统,所形成的滨河绿道既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空间,发挥了可观的生态效益,又增加了小型公园之间的连接性,提高了绿地可达性。
小型公园“提质”的重点在于通过公园的自身改造,更新优化存量绿地品质、功能及设施配置,从而精准回应居民的使用诉求,改善公园使用的不公平性。针对金牛区小型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强化管理。管理维护是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采取政府、居委会、公众多元主体协作方式加强小型公园管理共建,并在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共情感,引导公众广泛参与,进而实现自下而上、自建自享的小型公园更新模式。
考虑人群层次。为匹配全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可从配置不同主题类型的小型公园、合理设计小型公园内部空间两条路径采取措施。不同主题类型的公园针对的服务群体在年龄、职业、兴趣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区域内居民年龄结构层次、社会经济属性、个性化需求等信息来确定小型公园的主题内容;对于内部空间设计,应着重增设和修缮休息服务设施、体育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以及在时空维度弹性化管理活动场地,通过赋予小型公园多层次的功能和设计,满足居民的健身游憩需求。
关爱弱势群体。加强空间无障碍化、人性化建没,保障活动能力较弱的残障人士、老年群体、儿童的使用;修复园灯使其正常工作,提升小型公园兼容性、保证全时段提供服务。
兼顾居民心理健康。在后疫情时代,应注重绿化的景观、生态的双重效益,并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健康,可在小型公园内种植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花卉植物,禁用易致敏的植物,通过植栽搭配和景观维护来营造愈疗花园,愉悦居民心情和舒缓压力。
本文基于供需平衡视角,从公园服务水平和人群使用状况两个方面探究了金牛区小型公园的公平性,研究尺度相应地从宏观空间布局逐渐深入微观空间设计。结果表明金牛区现存的不公平问题主要包括金牛区小型公园的建设数量不足、空间布局不均,以及大部分公园内部空间质量较差、服务低效无法契合居民的游憩需求。根据此结果本文提出了“增量提质”两手抓的规划策略,加强小型公园建设规模和提升存量绿地品质,以期为金牛区小型公园的规划布局和品质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研究的不足主要有:(1)仅调研居住区附近的小型公园,对于商业型、文化型、交通型小型公园的未做分类研究,对整体居民的使用需求代表性较弱;(2)高收入人群通常强调品质较高的公园绿地服务,低收入人群更注重公园绿地服务的数量,然而本文忽略了不同经济属性人群的空间分布,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3] 张英杰,张原,郑思齐.基于居民偏好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指数构建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03):373-380.
[11] 吴健生, 司梦林, 李卫锋. 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27(09):2831-2838.
[15] 俞孔坚, 段铁武, 李迪华, 等.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 城市规划, 1999(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