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文化人物 俞孔坚:生态设计20余年初心不改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俞孔坚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6年,俞孔坚从哈佛毕业后到中国演讲交流,他乘坐火车途经多个城市南宫28,所见所闻给予了他极大的冲击:飞速生长的钢铁水泥丛林与沿途断壁残垣的村庄、被砍伐的树木和被毁坏的老式房屋、河道被硬化和裁弯取直,奇花异草装饰街道与市政广场。“当时所见的一切,均是与我所学到的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理论和观念相违背的。”俞孔坚意识到,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必须回来,越快越好!城市病需要尽快阻止和治疗。”
抱着这样的念头,次年1月,俞孔坚匆匆回国。1997年,他辞掉了美国SWA公司的景观设计师工作,受邀回国到北京大学创立了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研究中心。在北大的工资是他在美国时的二十分之一,然而俞孔坚并未后悔。在他心里,回国任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
回国后的发展方向在俞孔坚心中也同样坚定:坚决不做闭门造车究的学者,走出象牙塔,“为改变中国的现状做出贡献”。仅仅实现思想启蒙在俞孔坚看来还远远不够。与一般的学者不同,除了搞学术、文、做研究,俞孔坚还办教育、办杂志、建设计院、做项目……他几乎做了这一领域能做的所有事情。俞孔坚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决策机制下,他必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传达给年轻人声音,面向行业大众发声,才有望真正践行自己的理想。
第一,走出象牙塔,直接与决策者进行交流。俞孔坚每年都要给市长讲十几次课,并将自己的著作送给他们,写信给国家。他关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海绵城市”建设南宫28、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等方面的建言,最终都被国务院、国家部委和最高决策层采纳或参考,
第二,办学。俞孔坚希望培养出新一代科技人才,让他们在未来根治城市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997年俞孔坚回国,他邀请硕士刚毕业的李迪华为同伴,两人撑起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研究中心。2005年,研究中心升级为研究院,次年,研究院设立景观设计学专业,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届30名研究生。2010年,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终于正式成立,入驻未名湖畔的红四楼。十几年间,种种艰辛困苦,俞孔坚认为值得,“北京大学的学子毕业后将会投身这个领域,他们是一批精英的科技人才,或许有幸能成为未来的总规划师。如果我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中有人能解救一方的人民和土地于病痛之中,将是一件何等欣慰之事。”
第三,发表文字、创办杂志,包括新媒体。俞孔坚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50余篇南宫28,出版专著17部,译著5部,论题包括景观设计学,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俞孔坚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自己创办《景观设计学》期刊,并在同志们的齐心协力之下,获得了国际认可。
第四,实践。1998年俞孔坚创立了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命名为土人,是对土地与人关系的概括,也是对“乡巴佬”身份的自嘲与自豪。“土人”的创立,不但让俞孔坚有了坚实的经济后盾招兵买马,为后来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俞孔坚推行自己设计理念的窗口。
俞孔坚领导着他创立的“土人”,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项目,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台州“反规划”、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昌都中路步行街等项目都成为了业界著名的景观案例;并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2002年,俞孔坚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拿到了2002年ALSA的荣誉设计奖。自此,俞孔坚踏上了“收割”全世界景观设计领域各种大奖的旅程。12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5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